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不需上下层波阻抗差很大(10 % ); 浅层分辨率高。
四、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
研究浅层地质情况(h<200米),具有激发能量小、 勘查范围窄、布设网度密、勘探精度高的特点。
五、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
1、工程地质调查
确定地质构造、基岩面深度;对第四系地层分层 (确定层厚、层速);确定地基的持力层;探测地层 中的低速带或软弱夹层;追索浅水面、空洞及掩 埋物等。
球面 波前
2、等时面
在时间场中t值相同的各点 连接而成的空间面。
如: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中,由点震源产生 的波动的等时面是同心球面;该面与波射线正交。
三、视速度定理
1、真速度
沿波射线观测的速度; V = △S/△t;
2、视速度 沿地表面观测的速度; α
V﹡=△X/△t;
3、视速度定理 描述了真、视速度的关系;
三、地震勘探的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以波的传播特点分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透射波法
下层介质波速要大于上层介质; 可用于岩性分层和层速度估算。
各层介质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ρV)差 异;可 用于岩层厚度和层速度估算。
研究钻孔间或坑道中的直达波;可准确 测定层速度;计算岩、土动力学参数。
•以波的类型分 纵波法、横波法、面波法
横波(S剪切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 振动方向垂直
SV (垂直分量) SH (水平分量)
面波
瑞利波 勒夫波
在自由界面传播,波速接近S波, 低频、向下衰减快、水平衰减慢。
在覆盖层下伏界面传播(类似SH波)
二、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
1、频谱的定义 波的特性随频 振幅谱~(A-f)
率变化的规律 相位谱~(φ-f)
波形特征 振幅A;周期T;持续时间△t;初相位Ф。
2、波剖面图 描述某时刻的振动幅度
µp=A(x) 随震源距的变化情况。
波形特征 波前 a;波尾 b;波长λ。λ= T﹒V
二、时间场和等时面
1、时间场 描述波前的传播时间与其空间位置关系
的三维坐标系;t =T(x,y,z)
如:点源地震波的传播 时间与其空间位置关系
一、形变与弹性介质
•形变的定义
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 其形状或大小发生的变化。
•弹性的定义
固体介质的形变随外力的 去除而消失这一性质。
•弹性介质 具有弹性的介质。
•塑性和 塑性介质
大部分岩土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即可以显示 出弹性,也可能显示出塑性;这取决于介 质的物理性质、外力的大小及其作用时间 的长短。
二、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人工震源激 发的地震波
将这些具有不同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 强度的波记录并分析,就可以间接推断出 有关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 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 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 弹性特征(速度,密度) 产生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以及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
2、研究岩土状态及性质
测量纵、横波速;评价地基加固效果;测定岩土 密实度、孔隙度;判识饱和沙土层的液化程度。
3、工程质量检测 检测道路、混凝土构件和堤坝质量。
4、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调查滑坡体的厚度、结构; 隐伏岩溶塌陷范围; 采空区及影响范围。
5、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小区划。
•概述
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 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即两个特征: 波的运动学特征(v、s、t) 波的动力学特征(波的成因、
振幅、频率和相位)
设入射角为α(波前面与地面的夹 角;或波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
4、讨论 当α=90°时:射线与测线重合;V=V﹡
α=0°时:V﹡→∞;表示波前面同时到达地面各测点;
一般情况下 V﹡ > V;其差别反映了入射角的变化。
一、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 体波(在介质体内传播)
面波(在介质界面传播)
体波
纵波(P压缩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三、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结论: •由σ可以确定纵横波速比,或反之。
•σ对S波、R波影响不大;σ↑→VP↑→VP/VS↑(=1.4→∞) •一般岩石σ= 0.25 ∴VP=√3VS ;VR= 0.92VS = 0.53VP
2、付氏理论 一个非周期波动可以由许多不同振幅、
不同频率、不同初相的谐和振动合成。
3、频谱分析的作用
发现地震波特征(振幅、初相位)的频率差异,为 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干扰波的压制、资料的解释 提供依据。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质中的传播所形成的波动。
3、地震波的形成
•激振~围绕爆破点产生非线性形变带;
•向外延伸~压强下降→形成弹性形变带;
•弹性振动形成弹性波~初始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在介质中沿射线传播→地震波。
地震波
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1、振动图 描述某点的振动幅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µp=A(t)
μp T
0
A
t
Φ
Δt
•切变模量(剪切)(Pa)
剪切应力与 切变角之比; 液体 µ=0。
•泊松比
横、纵向应变之比; 在0.05~0.45; 越硬越小,液体为0.5。
•拉梅系数(Pa)
PXX~横向拉应力
•互换关系
三、振动与地震波
1、弹性振动 在应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质点
围绕原平衡位置发生的、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消振点曲面
1、波前、波尾和振动带;
2、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
t0时刻的波前面上的各点都可以 看成是新的振动源,并形成新的 子波向外传播,△t时间后这些 子波的波前面所构成的包络面就 是t+△t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内应力 介质内部产生的一种反抗形变的内力
•应力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应力(P=F/S)
•应变 介质受应力的作用,其大
小和形状的相对改变量;
•弹性参数
线应变△L/L 体应变△V/V 切应变△θ/L
杨氏模量(拉伸)(Pa)
应力与纵向应变之比;介质越硬越大。 体变模量(压缩) (Pa) 流体静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