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四川人一直都富于反抗精神,所以总是遭到最野蛮的屠戮。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经历了三次大屠杀。
第一次是在西晋东晋之交。
事起于公元501年,蜀西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两万余起兵反晋,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扯旗造反,陷广汉,围成都,入城大屠杀。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
李雄粗鄙无文,杀人作恶不自知,四川血雨腥风长达50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两度攻陷成都,每次都进行大屠杀。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元代贺清泉《成都录》)“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
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三卯录》)蒙古人杀人作恶又胜过李特父子。
终元一朝,成都残破,始终无起色。
第三次就是“张献忠剿四川,鸡犬不留”,这次最为残酷,远胜过前两次,空前绝后。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史书上说张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
他身体魁梧,脸形稍长,面色微黄,下巴有短须,眉目端正,是声若巨雷的一个瘦长高个子。
张献忠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后来在“长隶延绥镇为军”,当了个职业军人,因为胆大妄为犯了军法,被捆起来要在军中斩首。
主将陈洪范见他状貌奇特,起了爱才之心,喝住了刽子手,主动要为他到总兵王威面前求情。
但陈洪范还没来得及张口,外面的张献忠已经乘机逃脱。
张献忠这个人性格的桀骜不驯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被总兵左良玉和陈洪范两路夹击,一败涂地。
张献忠自己额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满面,无法继续作战,只好逃走。
张献忠手下的将领闯塌天(本名叫刘国能)历来与张献忠不合,见张献忠兵败如山倒,趁势投降了熊文灿。
张献忠听说后大为惊恐,担心闯塌天知道自己底细,会引导官军前来追杀自己。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立即派人与陈洪范联络,说愿意投降。
陈洪范因与张献忠有旧,替他在熊文灿面前大说好话。
于是熊文灿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非但如此,还命他仍率旧部,屯驻榖城。
为了表示诚意,张献忠又主动为明朝招降了罗汝才。
罗汝才绰号“曹操”,也是农民军的杰出人物,后为李自成所嫉,被暗杀。
不久,张献忠养好了伤,缓足了气,再次起兵反叛,崇祯恼羞成怒,处死了熊文灿。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下了武昌,将楚王装进笼中投入长江。
随即强迫武昌城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掉。
从鹦鹉洲到道士湫,浮尸蔽江。
张献忠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建立了政权。
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
成都城墙坚固,起初久攻不下。
后来张献忠派人在城外隐秘处挖地洞,打隧道,掏城墙根,埋入火药。
又以竹竿捅穿竹节,竿竿相连,内装很长的导火线,悄悄点燃。
守城兵丁见张献忠的军队撤退,正要欢呼,忽然爆炸掀天,城墙垮了。
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于1644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
称老万岁。
张献忠称帝后,立即与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说自己是张亚子的后代,借以抬高身份。
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居住七曲山,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建此庙以纪念。
唐代封为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
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
崇祯年间,张献忠几次率师过梓潼,听说了张亚子的故事后就表示,倘若我打了胜仗,当为文昌帝君重修庙宇。
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立即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
张献忠亲自题诗:“一线羊肠游天堂,此处万世永无忧;神来仙来仙是神,世世流传与天休。
”又一首曰:“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
”堪称典型的歪诗。
同时,张献忠追奉文昌帝为太祖高皇帝,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
历史上虽然也将张献忠这位老万岁称为农民军起义领袖,但此人也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张献忠性情凶庆残暴,军中也以杀人多少论功,且杀人不分军民。
“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张献忠入驻四川后,看见小孩子就蒸了来吃,看见妇女就带回军营,让部众轮流奸淫,末了还将这些妇女的小脚割下来,聚成一大堆,号称莲峰;然后架火烧毁这些小脚,名为点朝天烛。
据说张献忠还“喜嗜人肉,每立其人于面前,割而炙之,一举数脔。
又破黄州时,拆其城,役及女子,指甲尽落、血横流,拆罢仍杀之”。
(李清《三垣笔记》)
最奇怪的是,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成都的锦江里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内挖了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再决堤放水,将埋藏财宝的大坑淹没,称为水藏。
在杀人方面,张献忠搞出许多新名堂。
比如他派遣部下往各府县出击,遇人就杀,叫做“草杀”。
他还在府中养了几十头藏獒,每天集结部下朝会之时,便放出藏獒去嗅那些投降自己的前明官吏,被藏獒嗅到者立即拉出去砍头。
张献忠乐此不疲,称这为“天杀”。
他自己不读书,也格外讨厌读书人,认为读书人奸诈伪善。
为此,他假意宣布开科举,将数千四川学子骗到青羊宫,全部杀光,尸体堆积如山。
唯独留了个姓张的书生,此人才华横溢,张献忠很是宠爱,封他为状元,随时不离左右。
有一天,张献忠突然闷闷不乐,对左右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爱这状元,一刻也舍不得他,不如杀死了他,免得总是想着。
”于是下令将张状元斩首。
(见《明史·流贼传》)
张献忠还在成都立了一块七杀碑,上面刻着他杀人如麻的理由:“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对他来说,好杀人并不是他的责任,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
甲申年(1644年)十一月十日,大西军驱赶百姓到成都东门外九眼桥屠杀。
当刽子手将要举刀时,天空忽然炸响三声迅雷。
张献忠怒斥苍天道:“你放我到人间来杀人,今天为什么用雷来吓我?”命令士兵驾起大炮,对天空连放三炮。
这一天,被杀者无数,尸首塞满了河道,九眼桥下的锦江也因此断绝。
顺治三年(1 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
临走时下令屠城,并将全城放火烧得干干净净。
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说:“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
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同年十一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
当时张献忠正忙着在西充屠城,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在今四川西充县北),一个极好享受杀人乐趣的暴徒终于被人所杀。
张献忠死后12年(1659年),四川温江县清查户口,全县只有32户,男丁31名,女丁23名,“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
这是张献忠大肆屠戮的结果。
当时的民谚说:“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
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
不少史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近代四川人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几乎都是从外省迁来的。
如成都周边的所谓上五县——新津、大邑、崇庆、郫县、都江堰的老四川人,就基本上由“湖广填四川”而来。
张献忠死后,清朝官员到成都来接管,城内竟然找不到作衙门的屋舍,不得不临时将省府衙门改设在保宁府(今阆中县)。
一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府才迁回成都。
那时全川人口大约八万,十里不见人烟。
成都全城居民才数十户。
闾巷不存,旧街难认,到处丛莽,兔走雉飞。
有人站在南门城墙上,一天之内看见锦江对岸先后有虎13只相继走过。
经历了张献忠的屠刀,四川人几乎都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