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闽南方言谚语一、闽南话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五个次方言: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

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二、闽台年俗正月歌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

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

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

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

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

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

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

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除夕,闽南称为“年暝”,“廿九暝”(即使是三十日也这么叫,今年农历十二月是小月,这个除夕是货真价实的“廿九暝”)或“年兜”,这时老人们意指除夕和新春紧密相联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年兜节到”。

闽南民谚曰:“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这说明民间对合家团圆吃年饭历来非常重视。

外出者,即使远在南洋,也力争赶回故乡参加除夕的团圆庆,同父母妻儿共享天伦之乐。

即使因故不能参加者,也要替他(她)在桌上摆一副碗筷,或在椅上放一件衣服,以示人不在物在,身不到心到之意,并期待他(她)明年回家团聚。

历史上许多闽南人前往开发台湾,因此也把过除夕、迎新春的节俗带到了台湾,数百年来,闽台人民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除夕围炉的中心内容,可谓是把家庭亲情、天伦之乐融于“吃”之中,其中许多食品是特地为过年而制作。

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有年年高升,年年生活水平提高之意(闽南妇女新春也都头插红春)。

年夜饭菜插红花(常为绸制),称“红春仔”,“春”与闽南话“剩”谐音,寓富余之意,“留宿饭”长年菜也有同义。

围炉,即举行家宴之时,在桌下放着一个燃着木炭的小烘炉,或围吃火锅,可以取暖,制造一种热气腾腾的氛围,现在大多以电火锅代之。

所吃的菜,也讲究含意,寄寓吉祥如意。

如吃肉丸(圆)、鱼丸(圆)加上家人欢聚,合称“三元”即合家团圆。

有的吃排骨汤加肉丸,寓意“骨肉团圆”。

“菜头”谐音“(好)彩头”,“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春饼(薄饼)又称春卷,即年年有剩,又因其作料多样,以面皮包而成卷,寓意合家团聚;“蚵仔兜”(海蛎拌薯粉制成)则有“兜金兜银”之意;烫蚶,传说蚶壳为古代贝币(蚶壳仔钱)预兆来年发财,金银满室;吃甘蔗,寓“节节甜,年年好”之意,“吃甜甜、赚大钱”,长辈们要把整株甘蔗,结上红纸、红绸带,放到子孙房中,正月初二是“女儿日”,夫妻双双回娘家,岳父母也要把整株甘蔗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寄望小辈们甜蜜、幸福。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

“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

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

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

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

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

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

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

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

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

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

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

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全斗句的台湾俗语1. 一人一家代,公媳随人在(拜)。

2.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3. 一人主张,毋值两人思量。

4. 一人看出一家,新妇看出大家。

5. 一人智,毋值两人议。

6. 一人傅虚,百人傅实。

7. 一人烦恼一样,煞人烦恼相亲像。

8. 一人讲一项,无人讲相仜。

9. 一千赊,毋值八百现。

10. 一心卜死,一心卜食米。

11. 一支嚎吱吱谭,冗川予人犁田。

12. 一日走抛抛,一瞑点灯蜡。

13. 一日烦恼日落申,一瞑想甲鸡报寅。

14.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股。

15.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16. 一句问,一句还;无问卡清闲。

17. 一囝扑毋食,济囝抢咧食。

18. 一年新妇,两年话拄,三年师傅。

19. 一更穷,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拆袂赴。

20. 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21. 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

22. 一狗吠影,百狗吠警。

23. 一某燕人知,雨某相削(卸)代。

24. 一个某,较赢三身天公祖。

25. 一兼二顾,摸俐仔兼洗裤,蕾薯沟兼种芋。

26. 一时风驶一时船,一时官用一时银。

27. 一牵成,二好运,三才情。

28. 一理通,百理同(万里彻)。

29. 一粒田螺九碗汤,三粒田螺一掩缸。

30.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做三成功。

31. 一块红红,顾甲变大人。

32. 一暗无眠,三日踅(seh)神。

33. 一岁一岁差,倒落无困也快活。

34. 一顿久久,两顿相拄。

35. 一瞑全头路,天光无半步。

36. 一箸喙里哺,一箸停半路,一箸金金顾。

37. 一钱二缘,三嬘四少年。

38. 一声毋知,百项无代。

39. 一(it)举、二运、三本事。

40.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41. 七坐、八爬、九发牙。

42. 九顿米糕无上算,一顿冷糜去。

43. 人比人,跤腿比烟筒。

44. 人gau,天做对头。

45. 人生亲像大舞台,苫拘笑诙拢总来(公开)。

46. 人若衰,种匏仔生菜瓜。

47. 人重妆,佛重扛。

48. 人害人天毋肯,天害人仃(di)眼前。

49. 人情世事陪甲够,无鼎甲(gap)无灶。

50.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51. 人无料,马有料,好马绑柠将军柱。

52. 人亲情,钱性命。

53. 人济话着济,三色人讲五色话。

54. 入虎口,无死也(嘛半)乌沤。

55. 入门看人意,出门看山势。

56. 十二月工,无闲梳头鬃。

57. 十囝十新妇,伸一个老寡妇。

58. 卜去乌影,毋去吊鼎。

59. 卜好三年,卜歹(败)做一时。

60. 卜吼无目屎,卜哭无路来。

61. 卜食好鱼,着近水墘。

62. 卜嫁城市乞食,毋嫁草地好额。

63. 三人仜一心,乌土变成金。

64. 三十往后,才知天垣(guan)(悬)地厚。

65. 三日早长一工,三年早长一冬。

66. 三日无火熏,也袂娥死火头军。

67. 三日无念喙头生,三日无写手头硬。

68. 三日无馏,peh4(be)上树。

69. 三兄扛一妹,嫁妆无地下。

70. 三年一闰,好歹照轮。

71. 三条茄,毋值着一粒狡(ghior)。

72. 下蛏(tan)下蚝,到时拢无。

73. 丈姆看囝婿,愈看愈意爱。

74. 上天无路,落地无步。

75. 也卜食,也卜掠。

76. 也着繀(cue),也着糜(mue)。

77. 乞食神,孝男面;早去困,晏精神。

78. 千苦万苦,为着腹肚。

79. 千富万富,毋值家已厝。

80. 千算万算,毋值天一向(划)。

81. 大人be起,囡仔占椅。

82. 大人咬一喙,囡仔食甲畏。

83. 大人乱糟糟,囡仔爱年兜。

84. 大人烦恼无钱,囡仔颧喜过年。

85. 大工一下指,小工磨半死。

86. 大工无人倩,细工毋愿行。

87. 大好大败,无好无歹较常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