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号__________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我国的自首制度姓名魏亚男学号 ********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学指导教师杨得志2009年4月10日论我国的自首制度摘要:自首制度在中国的立法设置和司法适用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自首制度的雏形,自首的立法化始见于秦律,秦律称自首为“先自告”、“自告”或“自出”,有关于此的理论研究也随着历久而弥新.自首制度对于司法机关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并有助于实现刑罚目的。
但在犯罪的实际情况中,纷繁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正确的认定自首,本文对自首的构成要件、特殊自首的认定,自首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粗浅探讨。
关键词:自首特殊自首坦白共同犯罪过失犯罪自首是刑法领域里面非要重要的一项司法制度,各国刑法对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自首制度,是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为根据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我国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通过自首从宽原则的实施,获得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预防犯罪结果。
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自首可以减轻或者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减少司法机关追诉的负担和司法成本;促使犯罪人悔罪向善。
自首者得到从宽处理,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我国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对自首者从宽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给犯了罪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投案,促进其认罪服法,使案件尽快侦破,减少社会危害性,达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
一、自首制度的概述(一)概念: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1款规定:“犯罪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为,是自首。
”自首是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主动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自首制度的构成要件自首在我国可分为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两类,我国刑法中第六十七条中“犯罪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既是一般自首;特殊自首是指“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为”.但是不论是一般自首或是特殊自首,其共同的构成要件是相同的。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
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未被发现,或者犯罪分子虽被发现,但尚未受到司法机关询问、传唤或尚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时,自动投案的行为。
自动投案一般是犯罪分子主动向公安、检查、司法审判机关投案,并自愿置于其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
如果犯罪分子就近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机关或其他有关人员投案,也可认为是自动投案,但其主观上必须出于自愿、主动。
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审查:一是时间;二是方式和动机。
自动投案的时间既可以是犯罪事实被发觉以前,也可以是犯罪事实被发觉以后,关键在于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
犯罪分子自动投案说明其有认罪悔改之心,愿意接受惩处,有悔罪想法。
自动投案的方式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犯罪分子出于真诚悔罪,自动投案自首,有投案的诚意,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本人不能到有关机关讲明案情,但只要本人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者以电信等方式投案,都属于投案自首。
由此可见,自首是犯罪人犯罪以后的一种积极行为,它表明自首的犯罪人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和应受惩罚性,从而认识到自己的犯罪。
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这是自首的本质特征,也是自首最重要的特征。
犯罪分子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1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自首时,不仅要求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而且要交代所知的共同犯罪的事实,如果是主犯必须交代、揭发同案犯的罪行,否则,构不成自首。
如果犯罪人交代的是自己耳闻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则是检举揭发,应为立功而不是自首。
犯罪人如犯数罪的,投案时只交代了一种罪行,对其所供述的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如果数罪中的一种罪行已被发觉,犯罪人在侦察、起诉、审判过程中或被判决以后,又将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其他罪行主动供述出来,对其交代的罪行可以视为自首。
2犯罪分子如果只交代次要罪行,隐瞒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其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以上条件是我国当今刑法对自首所规定的自首必需条件,缺一不可,符合了才可以认定是自首。
只有这样认识,自首才是完整的,系统的。
(三)自首制度的意义自首制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刑罚裁量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对及时查清犯罪事实,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在刑法中设立自首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贯彻执行。
我国刑法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的刑罚制度,如累犯从重,自首从轻等。
因此,我国刑法把自首从轻作为一项刑罚制度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必将促进“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其在同刑事犯罪作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给犯罪人提供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刑罚的目的不仅惩罚犯罪,更主要的是预防犯罪,自首制度正是为了达到预防犯罪的最终目的,在遵循刑法其他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制度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设置。
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作案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表现为恐慌,因惧怕罪行败露受刑罚制裁而担心惧怕,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这此人就可能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甚至继续犯罪。
如果给他们指出一条悔过自新的道路,这些人就重新。
自首往往是基于悔悟,即便不是基于悔悟,但是为了求得从宽处罚这种功利目的而自动投案,本身也是从1王艳,《论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当代法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5页—148页。
2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2000年版,第205页。
善的一种表现。
因此,自首就成为评判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属于刑罚制裁量的情节之一。
对自首犯的从宽处罚,使罪刑相适应。
3、有助于降低司法机关的追诉成本和提高效率。
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主要而直观地表现在犯罪行为本身给社会造成的客观的损害,包括对人的生命的剥夺,对财物的损害等等,但也必须看到,犯罪行为发生后给社会造成之另一种损耗——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自己职责所消耗的司法成本。
一个刑事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样对司法机关、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当前犯罪中经济犯罪比重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同时案件数量在快速地增长,给司法机关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犯罪人如能向司法机关自动投案,既省去了从立案侦查到缉拿归案这一过程的巨大的支出,也大大地提高了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比率。
二、关于特殊自首的认定特殊自首又称准自首或余罪自首,最高人民法院《解释》规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第二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
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第四条)。
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看其他罪行不包括同种罪行,不能减轻处罚3。
但是这种制度不太符合扩大自首的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显得不合理。
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犯罪嫌疑人的坦白与司法机关所掌握的证据的比对大小来确定是否认定犯罪嫌疑人是自首还是坦白,关于自首和坦白的区别(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会做详细阐述),这是对鼓励认罪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司法制度人性化的表现。
但是对于以同种余罪还是异种余罪来划分是否为自首情节的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同种余罪和异种余罪,只有罪名之别,难有轻重之分。
如果以是否同种余罪和异种余罪为划分是否自首的标准,就会使相同的余罪自首得到不同的处罚。
有的甚至会造成同种余罪和异种余罪处罚严重失衡。
不利于司法制度的进步,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特殊自首中同种余罪的处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同种余罪认定为自首,在处罚上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不会放纵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对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官可以对此自由裁量。
其次,可以通过完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同种余罪自首的范围及处罚原则。
比如:对于判决生效后又如实供述同种余罪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对判决后尚未生效前如实供述同种余罪的,如果没有上诉和抗诉的,待判决生效后,对所供述的余罪按自首处理;对判决前如实供述未被掌握的同种余罪的,新交代的余罪重于原罪的(如原罪盗窃2000元,余罪盗窃4000元)应认定为自首,可以从轻处罚,新交代的余罪属于加重处罚情节的,应认定为自首,并可以减轻处罚。
对补充交代轻微余罪的,可不认定为自首,酌情从轻处罚;对于判决尚未生效前又如实供述同种余罪但被告人又上诉或检察院抗诉的,二审可参考前三种原则处理。
三、自首认定中存在的问题3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一)明确区分自首与坦白刑法并没有规定坦白,坦白是刑法理论上的概念。
坦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坦白包括自首,自首是坦白的内容之一,是坦白的最高形式。
司法实践中常说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中的坦白即是广义上的坦白。
狭义上的坦白不包括自首在内,与自首是一种并列关系。
刑法学界通常认为,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以后,自己如实交代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自首与坦白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其一,二者的存在都以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
其二,二者的犯罪人归案之后都能如实地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其三,二者都是从宽处罚的情节。
自首与坦白的本质区别在于归案形式的不同。
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后主动如实交代自己犯罪事实的行为,而坦白则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此外,自首与坦白还有如下区别:其一,自首与坦白所反映的人身危险性的程度不同,自首犯的人身危险性相对较轻,坦白者的人身危险性相对较重。
其二,自首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而坦白只是酌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属于狭义上的坦白。
其三,一般自首比坦白的从宽幅度要大。
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在鼓励交代案情的情节上可以讲坦白作为自首情节予以减轻处理,这对司法制度的改革和进步以及人性化的改进有着积极意义。
据悉在刑法的修订过程中,有人曾明确提出坦白的立法化问题,但未被采纳。
在现行刑法中,在自首、立功情节对量刑的意义加重的情况下,坦白作为量刑情节的意义相对减轻,这必然造成量刑情节之间的失衡,对司法实践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