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

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

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

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字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15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7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换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德。

18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计他所有的特征和特点19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指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我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与内在的原因。

21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的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印象22去个性化:指出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化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

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群体的遵从程度。

23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24影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影象的过程。

25定势:观察者以持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

26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17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被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28心境:持久的、微弱的、非特意性的情绪状态。

29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表现和亲和的对象。

30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1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31归因: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32诱导服从:人们被说服从事某中与他们态度不一致的行为33人际印象的形成:知觉者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的过程。

34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其结构成次有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简答1人际关系心理中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纠正畸形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发展。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4影响任职失调程度的因素:任职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任职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树木的增加而增加;认知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树木成反比;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5影响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影响形成的一致性、评价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6对人的归因偏见: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显著性偏见、一致性反映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7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凯利提出三个基本。

这三个是我们要对一个行为意义作出推论时必须考虑的: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

凯利的模型认为,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内在原因。

8时尚现象的特点:包含的内容很广,表现的方式独特,变化的速度很快,受崇拜对象的影响,时尚的象征作用,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9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的解释情景;对个人责任的觉定;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执行助人行为10求助者的特点:主要有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11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着个体因素:助人者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特点12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类似与相符能被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感受。

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13影响自我暴露构成个体情景的诸因素:回报与自我暴露;喜欢与自我暴露;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速度1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人倾向性。

15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归因,报复,信息沟通不良。

16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威胁的作用,协商,仲裁,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17人际关系结构可分为几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18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阿希的范例、克拉齐菲尔德技术19人际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费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以及所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要点: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时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这个需要目标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机。

关联性、报酬、能力等也是影响激励的因素。

20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有哪些?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

21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显著性偏见;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22时尚现象表现形式有哪几种?文化态度,既个体的价值观;装饰;风度礼仪;生活行为方面,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及娱乐方面等23简诉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类似与相符被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感受;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24态度有哪些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25人际交往的四种模型: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26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分过程:注意阶段、接触、融合。

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7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变化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28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与人际关系中。

29人际关系理论大致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

30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31与态度形成有关的心理因素: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论述1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既梅奥的霍桑实验。

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由一系列实验组成的霍桑实验,现以成为人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这个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民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霍桑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启发和帮助。

但霍桑的实验也有缺陷:霍桑实验中,,梅奥等人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从政治立场上看,霍桑实验的设计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

2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形成与本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霍曼斯于1961年正式提出交换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a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交往关系。

B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既双方的反映给个体带来直接的奖赏或惩罚c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之间相互帮助、支援、无私奉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诉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人的人际关系研究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是有启发的3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要求人们通过参与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