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脑梗死的CT、MRI诊断PPT课件
脑梗死的CT、MRI诊断PPT课件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17
陈旧性脑梗死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6小时 1997),
以内
可出
现T1T2
值的
改变
(Osbrn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21
急性脑梗死
22
急性小脑梗死
23
亚急性期(72小时-10天) 占位效应明显,T1T2值长可有继 发性出血,可见脑回状强化(此时 梗死灶已为不可逆性)。
DWI上的高亮信号开始衰减。
.
24
多发腔隙性 脑梗死
25
稳定期(10-15天) 梗死中心T1T2值更长,占位效应消
退 , 梗 死 区 出 血 率 高 达 4 4 % ( Kalan 1998)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ATP减少
↓
↓
超急性期、
过量谷氨酸释放 ↓
细胞毒性水肿 ↓
急性期脑
NMDA受体过度兴奋 ↓
非NMDA受体过度兴奋 ↓
梗死0-24 钙通道持续开放
钠、水内流
小时内的
↓ 钙、水内流
↓ 细胞毒性水肿加重
动态过程
↙↘
↓
酶激活 细胞毒性水肿加重 细胞内高渗
↓
│
│
氧自由基过量, │
│
ATP 耗竭
│
│
↘
↓
↙
神经细胞大量晚期死亡
梗死区多在大脑中动脉远端皮质支, 如 病 灶 呈 扇 形 , 是 栓 塞 的 特 征 ( Kalan 2001)
临床上有可能查及栓子来源。
.
37
急性脑栓塞
38
急性脑栓塞
39
左侧大脑后动脉脑栓塞
40
急性 脑梗死
41
42
三.腔隙性脑梗死
脑部深穿支动脉受累,
腔隙灶的直径0.5-15mm,但5mm以下 最多见;
脑梗死的CT、MRI诊断
1
2
缺血性中风,占脑卒中的75%
缺血性中风,占脑卒中的75%
Janker(Lee 2001)前瞻性研究
大脑中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35%(39.1%)
栓塞性脑梗死
34%(28%)
腔隙性脑梗死
19%(21.高达55%
3
CT、MRI、DSA、SPET、PET 的 临 床应用,使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治 疗进入了新的水平及境界。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32
1.CT表现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用倍剂量延时3小时扫描,如见结 节状或脑回状强化,说明是过度再灌 注征象,提示有出血危险。
33
急性 脑栓塞
.
6
脑梗死的临床分期
超急性期:0~6小时(其中0-2小时为即刻) 急性期: 6~72小时 亚急性期:72小时~10天 稳定期: 10~15天 慢性或陈旧期:15天以上
7
8
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1.CT表现:多表现为片状梗死 超急性期(0-6小时) 病变区早期细胞毒性水肿,含水量 增加1~2%,CT检查阴性; 高分辨率CT,偶可见脑沟变浅,一 般平扫为阴性。 CT灌注成像,半影区内呈过度灌注 梗死核心为低灌注(50%左右)。 在排除出血后尽快MRI检查。
26
出血性脑梗死
27
出血性脑梗死
28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一般均有软化及囊变,T1T2值最
长,脑回状强化消退,局部萎缩。 T2Flair及DWI有助于鉴别新老病灶。
29
陈旧性脑梗死
30
31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12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
13
稳定期(10-15天)
中心坏死,小血管新生,BBB通 透性最大,所以,可见边缘清楚的 低密区,占位效应减退,脑回状强 化明显,继发性出血机率高!!
.
14
出血性脑梗死
15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7天后
16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
9
急性期(6-72小时)
脑沟变浅,脑回变宽,脑室受压, 组织界面不清,出现低密区(约见 于80%的患者);
小于2cm2的病灶有时仍难以发现; (Osbron,1995)。
.
10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
11
亚急性期(72小时-10天) 大片低密度区,占位效应最重,
可发生脑疝,可出现边缘强化, 可有继发性出血。
1 0 mm 以 上 者 为 巨 腔 隙 ( Wiler 1990); Fisher 脑 腔 隙 综 合 征 的 经 典理论受到了挑战。
.
43
1.CT表现
阳性率49-92%(Domon 1993,Lee 2001) 底节区等部位有斑点状或类圆形低密度 灶,(关于底节区的概念); 在急性期CT上的低密度区包括新鲜的梗 死灶与水肿,一般认为梗死灶比低密度区 小一倍; 有人报告用CT灌注成像最早在12小时即 可发现病灶(Osbron 1997)。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大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
19
超急性脑梗死
20
急性期(6-72小时) T1T2值延长,出现占位效应,血脑
屏障破坏,出现强化,(16-18小 时),但强化最明显为24-72小时之 间。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近年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 研究有了新突破。
4
缺血性所致的神经元和其他神经 细胞的死亡,即为缺血性脑梗死。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复 杂而有序的过程。
脑血流量下降达到正常值的 15~20% 以下时即可发生。
.
5
脑缺血15-20%(氧↓,糖↓)
↓
钠/钾ATP酶系统失常
↙
↘
持续去极化
2小时
1周后
34
急性脑梗死
35
急性脑梗死
36
2.MRI表现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长T1T2征象,
在高场MRI中,约50%可见出血性梗 死,多灶性,急性期由于血红蛋白内的 正铁血红蛋白 (MHB)比较完整,故呈 短DWIT上1(可高见)高短亮T2信(号低,)P信WI号上;可T见2F半la暗ir带、, 并可鉴别新老病灶。
.
44
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