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内容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术语,并且是在中性意义上使 用的,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都市文 化产业与各种日常消费文化形态。
(2)mass culture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认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对社会群体具 有强大控制力的“文化工业”,“整个世界都要通 过文化工业的过滤。”大众文化工业正在把社会的 个人塑造成无个性的群体的一分子。
(三)媒介内容娱乐化
快乐崇拜——娱乐成为生命质量的组 成部分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的花招很 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大 伙儿高兴。
“可耻的不是娱乐,而是不让人 们娱乐”
王朔“玩”小说、周星弛“搞” 笑、胡戈恶“搞”、电影追求 “幻灯片”化。
专门的娱乐频道:电影、电视剧、 音乐、时尚频道
约翰·斯托雷(John Storey )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
后所剩余的文化。
(3)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 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
(4)大众文化是人民为人民的文化(cultur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追求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宗旨。 娱乐已经几乎渗透进了了我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
50年代的美国文化“已转 向享乐主义,它注重游玩、 娱乐、炫耀和快乐……享 乐主义的世界充斥着时装、 摄影、广告、电视和旅行。 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 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 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的 东西。而且一定是不费吹 灰之力就能得到的东西。”
(5)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 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6)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 众文化(h化。
(4)界定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 介为手段,按商品规 律运作,旨在使普通 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 悦体验的文化传播, 包括通俗诗、通俗报 刊、畅销书、流行音 乐、电视节目、电影 广告、视频、博客等 形态。
宗教、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被强调 地方报纸避免报道银行贷款危机的新闻 极少报道教会或牧师的丑闻 法律工作者形象较完美高大 医疗和教育部门几乎没有负面新闻
议题:超级女声缘何成功?
《超级女声》,简称超女,是中国湖南卫视在
2004年至2006年间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 赛,每年一届。此项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 个人或组合的报名。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之 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现今中国大陆颇受欢迎 的娱乐节目之一。超级女声前身是湖南电视台娱乐 频道所主办的“超级男声”一个姊妹赛事。2004年 在湖南地区取得成功后,转由湖南卫视与其他地市 媒体联办,每年在全国的部分城市举行分唱区选拔 赛,最后在长沙举行年度总选。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 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 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 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从 即兴演奏的标准爵士乐,到用卷发遮住眼睛, 并以此来展现自己原创力的特立独行的电影 明星等,皆是如此。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 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 它才能接受这种权力。”(《启蒙辩证法》中译
人际关系进入物质化时代。
(4)类型性
按照固定模式和类 型打造产品,在作 品内容、角色定位、 事件情节构思、场 景设置、语言风格、 视听效果等方面流 于套路化、公式化。
(5)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 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 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例如. 芒果台与冯小刚的贺岁片
本172页)
(3) popular culture
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不是由民众而是由其他人来确认的,并 且它仍然包含两重旧的含义:下等作品(与不同于 通俗文学、通俗出版物的精致出版物相比较);意 在赢得青睐的作品(有别于民主杂志的那些通俗杂 志和通俗娱乐节目);也还有被很多人所喜欢的更 现代的含义,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与较早含义有重叠。 大众文化的近期含义,是指民众为他们自己实际制 作的文化,这不同于所有那些含义。它经常被用来 代替过去的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但这也是 现代强调的一种重要含义。”
(二)大众文化特征
“它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性的、廉价的、大批生产 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弘壮 举”——理查德.汉密尔顿
(1)日常性:指公众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在日 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接受过程往往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 起,以满足日常生活兴趣。
(2)商品性:与高雅文化作品淡化其商品特性不同, 大众文化毫不讳言自身的商品属性——它本身就是一种 文化商品,是当今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即由文化产业机 构制作、供公众消费、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最大目的。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 义文化矛盾》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 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 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 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 的政治、宗教、新闻、体 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 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 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 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 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 死》
二、大众文化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影响
(一)媒介内容的多 元化
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 文化、学界精英文化 并驾齐驱,打破主流 文化对话语权的垄断, 更加贴近大众。
(二)媒介内容的浅显化
为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必然极力迎合受众 的趣味,舍弃精英类大众,针对文化层次一 般的受众。
商业性与复制性决定了它的作品是一种急功 近利的素食产品、平面、没有深度、碎片化、 难以持续。
海选:参与、审丑; 短信投票:参与权; 感情因素:情感宣泄; 商业化运作:想唱就唱 娱乐性
谢谢观赏
流行时尚与特定时代心理相关联——“人人 模仿时尚,时尚模仿时代”
1978年“知识就是力量”——影视“图书馆情结” 1981年“美学热”——影视“红衬衫”“红裙子” 80年代“毛毛雨”——对刚性文化的反抗 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愤青时代”反思文革 服饰:80、90之交“宽大”——女权意识 近年“短得露脐、瘦得贴身”——压力下的关爱 90年代末“无厘头”——社会的无序、价值的模糊 前卫装扮——个性“张扬”“释放”“注意力” 颓废妆、病态美——认知的迷茫 “聊天”、“短信”——“快餐文化”的“一次性”,
第八章 媒介内容与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概述 二、大众文化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概述
(一)定义
(1)人民大众的文化 vs 大众文化 前者是一个政治术语,是在肯定或赞扬的意义上来使
用的,用来指代表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历史主体的无 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文化。 “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 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 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 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 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媒介内容的文化版本
西方将新闻成为新闻故事,意在视一个新闻 为一个故事,主张从讲故事的角度来收集和 才写新闻。新闻故事就具模式化的特点:好 人好事、善有善报、与人为善、亲情至上;
媒介内容常无意识地反射一个社会的主流价 值观;
美国媒体对主流社会的报道偏向
作为美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象征,银行、宗教、 法律、医疗等领域被塑造为神圣不可侵犯;
商品性的表现
大众文化作品被商品化 个案:90年代“红色经典”热、闲适小品热 商品被文化包装 个案:商业环境、消费行为、过程等
所以,大众文化常常不简单指静态意义 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 消费行为和过程,商品与文化杂糅共存。
(3)流行性
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流行的起点是一定文 化语境中的原创性,终点是一定文化语境中 的模式化。例如:《一封家书》开创了日常 书信体语言融入歌词的形式,随后出现《咱 老百姓》、《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 等一批歌唱亲情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