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40例
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愈合后很少复发嘲。
中医因其状如蛇行,故又名蛇串疮。
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
本病外因毒邪侵袭,内因情志内伤致肝胆火盛,风火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而发;或饮食失节而脾经湿热内蕴,毒热交阻于阳明、太阴两经,发于肌肤、脉络而成疱疹。
笔者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应用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取得的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80例,按硬币法随机分两组。
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0~75岁,中位数56岁;病程7d疱疹未消退者;病灶在头面部者4例,在颈、胸、背、上肢者12例,腰腹部者22例,臀、腿部者2例。
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38~72岁,中位数52岁;病程7 d 疱疹未消退者;病灶在头面部者2例,在颈、胸、背、上肢者14例,腰腹部者20例,臀、腿部者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021年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带状疱疹(蛇串疮)诊断标准[4、5]。
纳入标准:有明显疱疹出现的患者,且病程在带状疱疹发病急性期1周内。
排除标准:以下任何一项满足均需排除:①带状疱疹呈特殊类型,如内脏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眼耳带状疱疹及脑膜带状疱疹;②患者是过敏体质及针灸过敏、口服药物过敏者;③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④皮肤癌或光感性皮肤病;
⑤合并危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活动性结核等对治疗有影响者;⑥曾在1个月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口服泛昔洛韦片(0.25 /次,3次/d)、
新癀片(4片/次,3次/d)、肌內注射腺苷钴胺(1.5 mg/次,1次/d),局部外用重楼解毒酊,疼痛严重者加用芬必得。
②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法结合针灸治疗。
取疱疹局部阿是穴、患侧相应夹脊穴。
颜面部加大椎、合谷、风池、外关;胸胁部加支沟、阳陵泉、太冲;腰腹部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委中。
操作:对皮肤进行消毒,使患者疱疹部位的皮肤暴露,对其进行常规消毒,在疱疹区用三棱针速刺法进行散刺,然后再用闪火法在刺络的部位拔罐,根据施术范围选用合适的火罐型号和数量,出血量1~5 mL,每罐留置3~10 min。
起罐后清理瘀血,然后对上述穴位采用30号1.5寸环球牌针灸针进行治疗,行平补平泻手法。
治疗1次/d,lO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疗效观察:采用VAS评分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其为主观评估,方法如下:将纸上划一条横线段,长10 cm,左端O,右端10,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微痛1分,轻度2~4分,中度5~7分,重度8~9分,分值和疼痛程度正相关。
根据患者本人对疼痛的感觉标注出VAS值。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天、第10天进行疼痛变化情况的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病发区域异样感觉、疼痛、麻木及烧灼感完全消失;②显效:基本消失的疼痛、麻木、烧灼感,稍有病发区域的异样感觉;③好转:仍存在病发区域异样感觉,而疼痛、麻木、烧灼感减轻;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未见明显好转。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 2检验。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疼痛缓解率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讨论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气滞血瘀的结果,其原因是湿热毒邪、蕴滞肌肤。
患者由于不通而引起明显的疼痛。
依据《内经》“菀陈则除之”
为治疗原则,主要运用清泄火毒湿热,刺络拔罐可直接达到上述效果,疗效直接且迅速,相比于其他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在急性期湿热毒邪不能及时被排出,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便会在后期随之产生,导致疾病迁延难愈。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人体免疫机能可通过放血疗法而获得增强,同时可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镇痛作用便就此产生。
针灸取穴方面考虑肝火湿热郁于肌表而发是本病的特点,其主要治疗原则是祛湿通络、清泄肝火,故选用大椎、合谷、风池、外关、支沟、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等穴作配穴。
选用夹脊穴达到针刺镇痛的效果的原因是考虑到疱疹按神经走向区域分布的特点,
综上所述,积极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针灸对带状疱疹的疱疹期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清泄肝火、祛湿镇痛和修复创面的作用,促进病情恢复,使疼痛后遗症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