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87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3例,刺络拔罐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和对照组(44例,外敷药物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43例中脱落3例,对照组44例中脱落6例。
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2.29,P<0.05)。
结论刺络拔罐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外敷药物配合口服药物,且治愈所需天数明显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沿神经带状分布、单侧分布、密集成群的疱疹为特点。
轻者仅表现为轻微疼痛,经及时药物治疗痊愈,重者疼痛难耐,影响工作、生活,甚至遗留后遗神经痛。
作者在2004年7月~2014年8月应用刺络拔罐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87例患者均来源于本院针灸推拿科及皮肤科病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刺络拔罐配合口服药物组)和对照组(外敷药物配合口服药物组),其中治疗组43例,脱落3例,对照组44例,脱落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
①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②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重者皮损成片,发于头面部者病情较重;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痛。
1. 2. 1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58岁;③治疗前及治疗中未服用其他药物。
1. 2. 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58岁;③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孕妇、过敏体质、精神病、老年痴呆患者或患传染性疾病者。
1. 3 方法治疗组:①刺络拔罐:对所选部位常规消毒后,沿发病分布区域选取起始部位、终末部位及中间疼痛部位,应用高温蒸汽消毒的三棱针散刺出血,拔火罐(由病变部位选择大小火罐),留罐15 min,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瘀血,碘伏消毒,75%酒精脱碘, 2 d 1次,第2次选取其他部位,后续治疗
几个部位轮替进行,3次为1个疗程。
②口服药物:发病5 d内均给予强的松片30 mg,早饭后顿服;阿昔洛韦片0.2 g,t.i.d.;甲钴胺片500 μg,b.i.d.;维生素B1片10 mg,t.i.d.;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 b.i.d., 6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药物同治疗组;外敷药物:应用炉甘石洗剂,用消毒棉棒蘸取适量,敷于患处,4次/d, 6 d为1个疗程。
1. 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
痊愈:皮疹全部或基本消退,烧灼感及疼痛完全消失。
显效:皮疹大部分结痂,无新疱出现,疼痛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减轻,皮损消退20%~50%。
无效:疼痛未减轻,皮损消退20%以下或未消退,仍有新疱出现。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双向无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
经Ridit 检验,U=2.29,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带状疱疹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或称“蛇丹”,又称“缠腰火丹”。
《奇经八脉考》云:“带脉者,起于季胁…… 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内经》中亦有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本病多由肝胆火盛或脾经湿热或情感内伤或饮食失调而致毒热交阻经络,蕴结肌肤,发为本病。
对本病治疗,《素问·血气行志篇》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通过对患处及其周围行刺络拔罐,可清热祛湿,活血止痛。
研究表明,刺络拔罐具有阻止炎性反应和促进炎性反应恢复、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以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刺络拔罐排出大量瘀血,能够迅速起到清热排毒、活血止痛的作用[2-5]。
本研究表明刺络拔罐对带状疱疹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临床体会到,本操作特点:①部位的选择,要在病变部位的始终点及中间均匀点行三棱针散刺;②散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③要根据年龄及部位决定散刺的针数,选取大小合适的火罐及拔火罐的力度。
本疗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且能缩短疗程,应继续将针刺、艾灸、激光等疗法纳入研究,探索出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 王峥,马雯.中国刺血疗法大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0-56.
[3] 蔡斐.刺络拔罐为主治疗腰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76.
[4] 唐春蕾,郑雯,丛丽娜.刺血拔罐配合土槐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12例.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62.
[5] 吴鑫,董学涛.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陕西中医,2014,35(3):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