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理人 董营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
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
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
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
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
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
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
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
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
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
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
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
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
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
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
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
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
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
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
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是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
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
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
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又
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2.A【解析】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
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
植有柳树”错。
3.D【解析】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
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完全是”说法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
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
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
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
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
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
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
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