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学号:************指导老师:***时间:2014年12月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

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

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

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

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

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

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

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

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人均年产煤量仅为200吨,而世界其他采煤国总计的人均年产煤量为1017吨。

全国共有5.1万个小煤矿,其中70%没有生产许可证,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条件,技术装备和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下,造成死亡率高和资源严重浪费。

全国4600套火电机组中,5万千瓦以下的机组3370台占到73%,其装机总容量仅为4350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6%。

第四,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

我国能源资源存储的西富东贫和消费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增加了运输压力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

多年来,由于运力不足造成了大量的煤炭积压,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第五,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

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

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洁净高效能源,缺口依然很大。

如原油产量"九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为2.38%,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47%。

据预测,"十五"时期,缺口将大7000万吨。

第六,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

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居世界之末,(人均能耗:世界2050.4千克标煤,中国1141.2千克标煤;人均产能:世界2155.7千克标煤,中国1089.2千克标煤)然而,其能耗强度却跃居世界之前列。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测算,我国能源系统的总效率(开采*加工*运输*利用)仅为9%,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

按万美元GDP 能耗分析,全球平均为4.2吨标煤/万美元,而我国为15.74吨标煤/万美元,是其3.74倍。

据有关人士比较,我国目前的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大多数低收入国家高出5-11倍,工业产品单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出30-90%。

如火电标准煤耗,我国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25倍,吨水泥煤耗是国外的1.64倍。

第七,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其一,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

过度的薪柴开发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减少等严重生态问题。

据估计,目前全国农村生活用能短缺至少20%。

其二,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能耗量急剧增长。

其三,乡镇工业能耗直线上升,能源利用率严重低下。

据统计,全国乡镇企业平均单位产值能耗比国营企业高50%以上。

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应用机械设备和生活炉灶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16%。

第八,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并开始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

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烟尘和酸雨危害最大,TSP北方城市超标大于30%的城市占85%以上,SO2北方城市上升,目前已达83毫克/立方米,氮氧化合物在各大城市上升,广州、北京、上海等最严重,酸雨则在华中、西南最严重。

目前,在污染环境的各因素中,70%以上的总悬浮颗粒物,90%以上的二氧化硫,60%以上的氮氧化合物,85%以上的矿物燃料生产的二氧化碳均来自煤炭。

第九,能源开发逐步西移。

随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的日渐枯竭,开发条件的逐步恶化,近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呈现出逐步西移的态势,特别是水能资源开发和油气资源的勘察。

据《中国能源年评》1997公布的资料,"八五"以来,国有能源投资中,全国年均增速为20.4%,山西为8.3%,陕西16.5%,内蒙古21.1%,新疆21.7%;国有煤炭工业投资中,全国平均为12.5%,山西9.4%,内蒙古11.4%,贵州33.7%。

[2]以下是近两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占比[3]三、能源潜在危机的主要表现(一) 能源持续供给能力有限相对于我国众多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来说, 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笔者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 》、《中国统计年鉴2007》、《IMF: WORLD ECONOM IC OUTLOOK2007》的能源与人口相关数据计算,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超过20% ,但是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石油储量人均1214桶,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17%; 天然气储量人均1 86311立方米,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171%; 煤炭相对好些, 人均储量为87 107 吨, 但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159%。

而且面对我国强烈的能源消费需求, 能源供应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能源物质均缺乏持续供给能力, 难以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我国与世界主要区域和主要国家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及储产比例几乎都是最低的。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1613亿桶, 占世界储量的1130% , 如果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费状况, 我国的石油储量仅仅够使用1211年, 世界平均储产比为4015; 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145万亿立方米, 也占世界储量的113% , 即使保持目前的使用规模而不考虑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势头, 也仅仅可以用4118年,而世界平均储产比为6313; 煤炭在我国能源储量和消费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 约占909亿吨,占世界储量的比重最大, 达到1216%, 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过分依赖和大量使用, 也只够用48年, 而世界平均储产比为147。

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不改变能源消费状况或者不探求能源供给渠道的话, 我国的主要能源物质都缺乏可持续供给能力。

(二) 能源需求过度膨胀能源开发和利用上中央与地方的条块冲突、地方政府对短期利益的角逐、粗放增长方式导致的能源高投入与低效使用、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持续缓慢增长以及老龄化社会逐步凸现, 重工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快速转移等等都使得能源需求急剧膨胀, 这也是能源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当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数据显示, 2006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214 % ,低于2005年312%的增长率, 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再度呈现最高的增长速度419% , 而北美的能源消费下降了015% , 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了814 % , 继续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 7 ] 。

国际能源署( 2007) 对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在较长时期的变化情况做了比较, 并对2030年的消费情况做了预测。

在未来时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持续增加, 将达到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 /5左右[4 ] 。

(三) 供给保障程度降低, 影响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消费供需矛盾加剧, 不仅表现在从长远看主要能源在总量的供应上会出现递减以至最终枯竭的趋势, 还表现在现实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能源需求量剧烈增加, 而能源生产的增速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能源消费中的供求矛盾必然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不仅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加, 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还会加大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 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冲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起始于2007年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业链前端的能源和资源价格的上涨。

还会给国际资本以可乘之机, 炒作国际能源价格,使我国经济发展蒙受损失。

(四) 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第一个20 年(1981—2000年) , 我国取得了能源消费翻一番,经济增长翻两番的成就。

施发启[5]的研究表明,1981—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比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和印度) 低,而且也低于一些重要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澳大利亚)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