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课授课时间授课地点
注:“信息技术运用”指板书、幻灯片、视频、音频、网络、书籍等。
可按统一格式加续页。
艾灸
概述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活力温和,最佳灸料。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三)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
(四)防病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常用灸法讲述(10min)
课间休息(5min)、常用灸法(20min)
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
(一)隔物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又称间接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2、隔盐灸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
3、隔蒜灸
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
4、隔附子饼灸
附子片、饼(3cm ×0.8cm )中间穿孔,将艾炷放在应灸腧穴上点燃施灸,灸完规定壮数。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悬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
教案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