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舞蹈赏析

中国舞蹈赏析

走近舞蹈:
遇见xx之美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苏东坡的菩萨蛮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王暕《咏舞诗》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

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

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

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

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

——何逊《咏舞妓诗》舞蹈是舞者借助自己的肢体以及表情向人们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在我看来一支好的舞蹈能唤起人类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美的渴望,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多情才子被舞蹈所感染而留下赞颂诗篇。

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所喜爱的古典舞,这份热爱应该最早开始于过家家玩儿穿越的儿时吧。

这同我喜欢古诗,喜欢汉服喜欢古典民乐一样都是源于对汉族古典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但这次舞蹈赏析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古典舞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我国的古典舞,在古代应该叫宫廷舞更合适吧,在宋元之前发展的十分之好,其中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都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但宋元以后,由于战乱频发,舞蹈的发展受到影响,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并逐渐被戏曲所替代。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所诠释的:
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的古典舞是圆形的艺术,“圆、曲”、“拧,顿”、“收,放”、“含,仰”一招一式都是平面圆与立体圆的交叠,如同圆形给人的感受一样,是完美与不可挑剔;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相互配合连贯,还要给人一种“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感觉,这才算真正的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动作讲究跌宕起伏,有动有静,看似柔软飘逸但在行云流水中却包含着干净利落的劲头。

喜欢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神韵飘逸洒脱,超然物外之美。

这一点也是我观看了王亚彬所表演的古典舞《扇舞丹青》之后最深刻的感触。

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xx。

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

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

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

”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动作反复多变却又宛若天成般自然衔接。

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

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比,它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的表现。

“拧、倾、圆、曲”一收一放都可以感受到舞者身体中的力量。

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此时仿佛舞者已不是站在舞台上表演,而是站在了混沌的天地间,超然物外,遗世独立。

喜欢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风韵祥和欢乐,女子婀娜妖娇之美。

这一点在孙颖编导在经过几十年潜心钻研后编出的《踏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始于汉代的一种歌舞相结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

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显出少女之婀娜。

松膝、倾胯的体态加上匠心独具的顺拐必然会使重心下降,但恰倒好处的翘袖、搭袖、打袖、抛袖这4种水袖技法又对整体动作起到了缓急相溶的作用。

成就了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特点。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

汉魏风浓郁的《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

“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

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如“离弦箭”,就在“欲左”的当口,突而转体右行,等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下坠落时,身体又忽而向左,袖子横拉到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

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喜欢中国古典舞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背景和灿烂文化积淀。

这也是在我看了古典舞《秦俑魂》和《孔乙己》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陈维亚导演以他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像塑造出一个标新立异的秦俑的形象,演员黄豆豆也把他刻画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剧目中所展现出的中华英魂的勇士气概和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让人们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它给观众显示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精彩,而是华夏英雄昂扬的斗志,坚韧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这正是此舞蹈最引人人胜和难能可贵的地方。

《秦俑魂》将中国古典精神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使在整个舞台弥漫的浓烈的民族情感的神话世界之中,观众们被不灭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所震撼。

《孔乙己》这个舞蹈对观众有文学上的要求:
欣赏舞蹈之前,必须深刻理解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的内在涵义。

孔乙己,一个既穷又懒、有着偷盗恶习却无比好面子的可怜书生孔乙己。

一个在麻木不仁的环境中,尝遍冷漠的孔乙己。

一个在畸形的社会中,逐渐畸形的孔乙己。

作品选材独特,没有局限于风花雪月,王公贵族或名士将军而是从经典文本中挖掘一个熟悉且“陌生”的形象。

动作的运用也少见古典舞的拧、倾、圆、曲,而是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出发,为人物戏剧化表演服务,每一个动作不会显得多余,都是因情而发。

主体动作的密集发展,井然有序、高度统一。

舞蹈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创作目的、艺术形象等,都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不同媒体形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艺术表现形式上,舞蹈是肢体语言,文学是文字语言。

舞蹈《孔乙己》就是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相互融合,使舞蹈艺术与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学,性乃迁”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存在,真的只是社会教育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舞蹈《孔乙己》与文章《孔乙己》都是欲言又止。

正是这样的留白,给了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

借着这个舞蹈我们或许可以想想,在古典舞的舞台上,除了贵妃怨妇,武士将军,还应该有些什么。

感谢这节课,让我走近了舞蹈,感谢这节课,让我遇见了古典舞的美,姿态的美,韵律的美,服装的美,文化的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