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伦理性与宗教性(一)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A埃及文明B伊斯兰文明C希伯来文明D阿拉伯文明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A政治的B审美的C伦理的D宗教的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伦理性与宗教性(二)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A地域联结B等级秩序C信仰对象D经济阶层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A尼采B黑格尔C康德D歌德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伦理性与宗教性(三)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A阶级性与整体性B阶级性与独立性C合群性与整体性D合群性与独立性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A基督教B佛教C儒家思想D伊斯兰教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A超越死亡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C寻找希望D提供帮助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伦理性与宗教性(三)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A神曲D荷马史诗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伦理性与宗教性(五)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A萨特B海德格尔C胡塞尔D德里达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A拜伦B雪莱C雨果D尼采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A尼采自己B教皇C马丁·路德D耶稣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A礼B法C合D分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A诗B书C礼D乐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D理性2【单选题】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从(A)的角度来重视历史的。A认知B实用C理论D逻辑3【判断题】托马斯·阿奎那主要用柏拉图的哲学来解释宗教。(×)4【判断题】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学与科学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三)1【单选题】学习理学的人需要首先弄清楚的概念是(A)。A理、气B理、神C道、气D道、神2【单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精气神”,其中(B)是构成一切组织器官与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A精B气C神D以上都不正确3【单选题】孔子认为管仲(C)。A不知仁B不知善C不知礼D不知德4【判断题】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是所有六书的基础。(√)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四)1【单选题】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真正(D)的产物。A逻辑B抽象C感性D理性2【单选题】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具有(C)。A科学的特征、鲜明的品格B科学的特征、严格的论证C诗化的特征、鲜明的品格D诗化的特征、严格的论证3【判断题】儒家构建了中国的伦理框架,而人的具体的言行与理论实践在很大意义上是老子教育出来的。(√) 4【判断题】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一个中国法官并不能把法律看作一个可变通的量,而一定要把它看作一个抽象体。(×)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五)1【单选题】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文学批评是(D)。A语义分析式的批评B抽象概括式的批评C逻辑推演式的批评D印象感悟式的批评D仁道3【判断题】《文心雕龙》、《文赋》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采用了大量以诗论诗的方法。(×)4【判断题】西方每个时代的文学批评特色都受到同时代科学取得的成绩或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影响。(√)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六)1【单选题】(C)之后,西方文化分裂为科学哲学与人本的艺术哲学两个部分。A维特根斯坦B尼采C黑格尔D康德2【单选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写(C)比写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A科学著作B逻辑著作C诗D政治著作3【单选题】西方的文学批评一般不强调(D)。A理性B真理的价值C认识性D模糊性4【判断题】中国古人并不关注美的本质问题。(√)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1【单选题】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提到,不存在缺憾的文明是(D)。A中国文明B西方文明C古代文明D不存在的2【单选题】关于和与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可以产生新事物,同不可以B同可以产生新事物,和不可以C和与同都可以产生新事物D和与同都不能产生新事物3【判断题】孔子认为使千差万别的事物达到中和的方法就是中庸之道。(√)4【判断题】任何一种文明都包含了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1【单选题】西方的辩证法其实强调了事物的(D)。A平衡B失衡C静态D动态2【单选题】中西最鲜明的文化差别在于(C)。A多元中和与二元对立B多元中和与一元独大C二元中和与二元对立D二元中和与一元独大3【单选题】根据《周易》,有(C)然后有万物。4【判断题】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三)1【单选题】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和自然的地位关系为(D)。A人高于神,神高于自然B人高于自然,自然高于神C神高于自然,自然高于人D神高于人,人高于自然2【单选题】关于矛盾的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孔子承认矛盾的两端,老子和庄子不承认B孔子和老子承认矛盾的两端,庄子不承认C孔子和庄子承认矛盾的两端,老子不承认D老子和庄子承认矛盾的两端,孔子不承认3【判断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承认完全脱离肉体的灵魂的。(√)4【判断题】儒家和道家认为人和神或圣人是没有绝对的区别的,任何人都可以称为神或圣人。(√)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四)1【单选题】中国文化注重感性与理性的(A)。A合一B对立C相吸D相斥2【单选题】孟德斯鸠提出,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C)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A德B人C法D理3【单选题】中国的理性是一种具有(B)的伦理理性。A理论特征B实用特征C分析特征D逻辑特征4【判断题】尼采将希腊人感性与理性的分化称为梦与罪的对立统一。(×)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五)1【单选题】鲁迅将官僚文学分成两派,即(C)。A正统文学与山林文学B正统文学与朝野文学C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D廊庙文学与朝野文学2【单选题】人伦上的和合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分工(B)。A非常发达B非常不发达C进步迅速D退步迅速3【判断题】在中国的戏曲中,悲怆与欢乐的情感混沌在一起,悲和喜没有截然的分化。(√)4【判断题】中国文化综合性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也是综合性的,并没有很具体的分科。(√)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六)本中(A)的。A激烈对立B强烈融合C逐渐弱化D逐渐强化2【单选题】儒家的中和之美就是把艺术和合到(B)之中。A政治教化、礼数、理性本体B政治教化、礼数、道德C二元对立、礼数、理性本体D二元对立、礼数、道德3【单选题】中国古代戏剧是(C)。A悲剧B喜剧C悲喜和合局D混合剧4【判断题】道家希望将艺术和合到自然之中。(√)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七)1【单选题】萨缪尔·亨廷顿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的主要冲突类型不包括(A)。A政治B民族C文化D语言2【单选题】下列流派中,(D)更注重文本。A解释学B接受美学C读者反映批评D现象学批评3【判断题】中国的中和精神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4【判断题】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和谐相处正是中国中和精神的反映。(√)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单选题】(B)的形象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A太阳B月亮C北斗星D银河2【单选题】(C)不适合用于形容西方文化。A逻辑性B确定性C含蓄性D体系性3【单选题】从已有的文化成果来看,中国文化偏于(A)的性格。A阴柔B阳刚C刚柔并济D刚柔之间4【判断题】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单一而抽象的。(×)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单选题】根据《淮南子·外八篇》,(C)派羿去射日。D舜2【单选题】汤因比认为中国的国教是(D)。A孔教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3【判断题】鲁迅的《奔月》中,羿是被自己的弟子逢蒙射死的。(×)4【判断题】古本《山海经》中记载了后羿射日的传说。(√)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单选题】以下人物中,思想更为阴柔的是(D)。A墨子B孔子C孟子D老子2【单选题】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分裂为两部分。以下哲学中与其他三项不是同一部分的是(C)。A人本哲学B存在哲学C科学哲学D生命哲学3【判断题】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舌端,下士杀人怀石盘。(×)4【判断题】老子认为动优于静。(×)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四)1【单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D)体现了大量的民主的因素。A《论语》B《庄子》C《道德经》D《孟子》2【单选题】中国古代诗人用闺怨、春怨等主题中的怨郁的女子反应自身同样的遭遇与情怀的情节自(C)开始。A诗经B淮南子C屈原D道德经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老子关于战争的看法的是(D)。A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B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C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D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判断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哲学家、战士和艺术家持肯定态度。(×)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五)1【单选题】相较于西方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不包括(D)。A力度较弱B较为阴柔C乐器简单D合奏较多2【单选题】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平和宁静在(B)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A儒家3【单选题】尼采认为自己是酒神艺术家,而酒神艺术家最高的表现形式是(C)。A政治B文学C音乐D美术4【判断题】西方文学是在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对立中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六)1【单选题】关于中国戏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虚拟的B弹性C严谨性D模糊性2【单选题】关于中国文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特别讲究形式美B理性和情感内容一般不突破感性形式C长于直抒胸臆D将情感积淀在景物上3【单选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中国月亮文学最典型的代表是(C)。A《西游记》B《水浒传》C《红楼梦》D《三国演义》4【判断题】中国传统英雄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美德。(√)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七)1【单选题】中国描写太阳的诗歌更多重于描写(D)。A朝阳B烈日C冬天的太阳D夕阳2【单选题】中国吟咏太阳的诗歌大量出现于(D)以后。A宋词兴起B满清入关C鸦片战争D五四运动3【单选题】鲁迅批评屈原(D)。A没有鲜明的语言风格B没有典型的文学意向C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D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4【判断题】从世界文化视野着眼,阴柔与阳刚并不代表价值的优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一)1【单选题】(D)接受了《进化论》和重演律的思想,将复演说推向心理学和教育。A杰罗姆·布鲁纳B保罗·艾克曼C罗伯特·罗森塔尔D卡尔文·霍尔A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B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C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宗教文化D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其他文化3【判断题】恩格斯将生物重演律转化到思维和文化层面上。(√)4【判断题】斯宾格勒将西方文化分为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和浮士德文化。(×)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二)1【单选题】下列人物中,(D)不是孟子最为推崇的人物。A尧B禹C周文王D周武王2【单选题】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C)的标志。A萌芽B进步C成熟D衰落3【单选题】关于西方哲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是从形而上学的纯粹理论探讨转向实用哲学、实证哲学和生命哲学B从本体论、认识论探讨转向人学本题的探讨C从切中实质、为人处事的道德训条转向关于万物本源的探讨D从具有浓重虚构性的类似神学的哲学到摆脱虚构的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4【判断题】西方文化早在希伯来文明时期就意识到文化的成熟,并竭力防止其衰亡,使得文化果然没有衰亡,并且达到了超稳定的状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三)1【单选题】关于柏拉图的观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A理念是世界的本体B现象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C艺术是对现象世界的模仿D艺术具有理性和认识价值2【单选题】贺拉斯认为,诗应该描写出人的(C)。A理性B感性C普遍性D特殊性3【单选题】达芬奇认为诗是理性哲学,(B)是自然哲学。A音乐B绘画C散文D建筑4【判断题】亚里士多德在感性中看到了理性,从而肯定了艺术。(√)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四)1【单选题】西方的诗作的转变是(B)。A抒情诗转向史诗B史诗转向抒情诗C格律诗转向自由诗D自由诗转向格律诗2【单选题】西方的绘画可以体现出西方诗作的转向,其中转折点是出现了(C)。B写实主义C印象主义D抽象主义3【判断题】西方传统派小说注重物理性的时空,现代派小说注重主观心灵。(√)4【判断题】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中的史诗。(√)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五)1【单选题】(A)将审美放到介于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桥梁位置,以情感、自由和创造界定艺术。A康德B黑格尔C海德格尔D笛卡尔2【单选题】(C)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A康斯坦斯·劳埃德B爱伦·坡C奥斯卡·王尔德D洛德·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3【单选题】(D)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一个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孔子道德战胜野蛮的故事。A雨果B卢梭C孟德斯鸠D伏尔泰4【判断题】古代希腊人所强调的理性,正是希腊诗学作为人类童年的标志性特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六)1【单选题】在崇尚文学典范、强调服从权威上,中国文学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B)的。A相同B相似C相反D无关2【单选题】中国文学侧重于在(C)当中求发展。A批判与否定B批判与肯定C继承与复古D继承与创新3【判断题】明朝出现的公安派与西方近代的现实主义思想有很大的类似之处。(×)4【判断题】中国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模糊。(√)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七)1【单选题】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中提出社会的黄金时代是(A)。A尧B周C汉D未来2【单选题】(C)提出世界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A海德格尔B笛卡尔C黑格尔D康德3【判断题】鲁迅笔下的阿Q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力维护者。(√)4【判断题】鲁迅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是一个直线型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