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办法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检查评价,促进和拉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包括:1、对教学文件建设进行的监控,(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标准;(3)学期授课计划。
2、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监控,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3、反馈监控结果,对教师、课堂建设等提供各种帮助信息。
一、教学文件的监控
(一)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能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2、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1)职业岗位分析与专业培养目标;(2)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素质;(3)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6)实验实训安排等必要的说明。
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1)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2)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3)组织院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4)由教务处提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由系(部)主持制订人
才培养方案方案。
经学院专业指导(学术)委员审议,主管院长审核签发执行,一经实施各专业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工作。
4、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学期教学进程计划,对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确定考核方式。
(2)系(部)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学期授课计划;(3)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项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中需要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执行。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落实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在监控实施过程中,(1)要准确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课程的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2)随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有它的特点,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大纲,后编写或确定教材,否则不能开课。
(3)课程标准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课程标准的内容必须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的说明部分。
(5)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且每门课程都得有课程标准。
(三)学期授课计划
1、学期授课计划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下,按每门课程标准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
2、学期授课计划的内容,说明恰当,要点齐备,简明扼要;教学时数分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内容按周次填写到章、节以下大标题或单元、分单元、课主题以下大标题;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和技能点科学准确,突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安排时间,有教学参考书目。
二、课堂教学质量的临控
(一)监控课堂教学
1、进行课堂教学监控,对课堂讲授进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
2、定期进行教学基本文件检查。
检查教案、校历执行情况、教室日志、学生作业、试卷等。
(二)组织研究教学方法
1、发挥各教研室的作用。
开展教师互相听课的制度,期中组织校内观摩教学活动。
2、各系进行教学帮促活动、督学与有关教师进行听课情况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三、反馈监控结果
1、反馈整体监控结果、突出反映学院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
2、单个或小范围反馈监控结果,突出反映教师或课程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