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一、我国融资结构发展过程
中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在传统体制下,财政、银行和国
有企业之间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国有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于财政拨款
和银行的指令性、政策性贷款,融资成本很低,形成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比较
单一的融资结构和信贷款约束。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六万
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4%,流动负债率更高达
96%,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恶化。

国企所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使得它们偏好于债
权融资,也就是实际上的所谓“吃银行”,国有企业的这种融资行为也被称为债
权融资偏好。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国有企业却有大的差异。

一方面大部分上
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低,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仍倾向于股权融
资,甚至有些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举债能力很强且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
下,仍然采用配股或增发股票融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上市公司
在达到配股资格和增发股票条件而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存在明显的
股权融资偏好。

1997年以后,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和市场操作的制度,提高了股权融资的门槛,股权融资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银行的惜贷、债券市场融资成本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依然没有改变,再融资逐渐由配股向增发和股性很强的可转债券转变。

股权融资偏好[5]13-27,[6]16-24和债券市场欠发达造就了我国上市公司与啄食理论[7]187-221相悖的融资顺序: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留存收益[8]60-72,形成了以外部融资主,内源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

一、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权结构趋向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国有股权虚置,经营者成为企业实际所有者,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委托权于一身,委托代理关系严重失衡。

股权分置作为中国股市最根本的制度设计,一直为非流通股股东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屏障,严重地侵蚀了广大中小股民的合法利益、长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