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

论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

论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
随着生物技术的长足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作为植物遗传资源异常丰富的大国,由于保护和管理力度不够,资源流失严重。

要完善立法,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健全相关程序,加大保护力度;引入农民权的概念,加强保护农民在植物遗传资源上的权利;完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国际化市场机制。

中国应致力于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遗传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尽快建立我国遗传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管理机构。

标签:植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法律制度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植物新品种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不经植物资源来源地国家的同意,通过窃取他国植物基因开发新品种并申请专利,获得垄断利益。

据统计,全球20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品中的95.7%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的基础上培育而来的。

美国利用巧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遗传基因就为其带来了50亿美元以上的年收益。

我国本是大豆的原产地,野生大豆资源占全世界的90%以上,然而由于野生大豆资源流失,很多原产于我国的大豆资源已经成了外国的专利产品,我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变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本文通过分析印度、乌干达等国和三大国际公约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机制,论述我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同我国保护现状相结合,提出若干完善建议,期望能对加强我国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有所裨益。

一、植物遗传资源的内涵界定
合理界定植物遗传资源范围首先要明确遗传资源的概念。

“专利法所称遗传资源,是指取自人体、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等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并具有实际或者潜在价值的材料”。

“植物遗传资源”是指下列植物的有性或无性繁殖材料:(1)现时利用及新开发物种的栽培品种;(2)不改良的栽培品种;(3)原始栽培品种;
(4)野生与杂草类、栽培物种的亲缘种;(5)特殊遗传种群(包括原种与现时原种及其突变种)。

二、植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一)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遗传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它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立法和执行力度。

经过第二次修正(2002年)的印度《专利法》第10节(说明书内容)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在其说明书中公开涉及的任何生物物质的来源和地理起源。

第25节“对专利授权的异议”中规定了“撤销专利的其他理由”,允许以“说明书没有披露或错误地披露发明所用的生物材料的来源或地理起源”为由,对专利提出异议并申请撤销。

印度于2001年9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涉及“农民权”的国内法《植物品种保护
和农民权利法》,对农民权具体做出规定,将农民培育的品种赋予和育种者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二)乌干达
非洲拥有着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并有着许多不发达国家的一个大洲。

乌干达作为一个非洲国家,它拥有比较先进的立法且对他国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乌干达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环境管理局共同主持《国家环境(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条例(草案)》的起草。

该草案第3条指出其目标是:“规定获取本国的遗传资源的制度和程序;促进惠益的分享;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在其第7条中规定引入了事先知情同意机制,规定:“植物遗传资源使用国应当向乌干达国家主管部门在资源使用之前提出许可申请;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为国家在遗传资源方面的主管部门。

”在第19条中对资源的惠益分享做了细化性的规定,指出:“分享的原则是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共同商定条件的基础之上共享惠益。

”同时指出了多种惠益分享的类型。

它在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方面的规定是比较完整和详尽的,对其他非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国际公约
第一个国际层面的协议——《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约定》(下文简称《国际约定》)在平衡生物技术产品与农民种植品种及野生品种之间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育科·者(正规革新者)与种植者(非正规革新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上获得通过,并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签署该公约的大国。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它的努力方向是: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利益的公平分享结合起来。

在1996年莱比锡召开的第四次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大会上通过了《保存和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全球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在全球建立一个合理、有效和可持续的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益分享体系。

在2001年1月,国际粮农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下文简称《国际条约》),以此代替了《国际约定》的世界地位。

《国际条约》对于世界的两大贡献分别是:“一是农民权的确立,这是首次在全世界的层面上对农民的权益赋予法律形式的保护。

二是建立了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系统。

根据该系统,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通过标准材料转让协议进行安排和实现。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第27条3(b)款中规定:“各成员国也可以拒绝除了微生物之外的动植物的专利注册,拒绝除了非生物和微生物过程以外的、本质上用于动植物生产的生物过程的专利注册。

但是,各国应该通过专利或者有效的有特色的制度,或者结合两者对植物品种进行保护。

”当基于植物遗传资源而产生的品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时,TRIPS协定并未将事先知情同意机制引入申请制度,在惠益分享方面,也没有强制性要求专利人和资源提供国之间进行利益分享,使原产国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

三、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植物拥有量为30000多种,仅在巴西和马来西亚之后,居于世界第三位,而且其中有200多种为我国所特有的,因此我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在19世纪英国人就将我国独有的茶资源及其技术传到国外,美国加州70%以上的树木花草是来自中国或对来自中国的遗传资源育种改良后的后代,德国有50%的植物本身或其改良前的基因来源也来自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猕猴桃的国家,但在100年前猕猴桃被传到了新西兰,现已改名为奇异果并被称为“水果之王”,成为该国第三大出口商品,出口量占世界份额的1/3。

第一,在政策体制方面:我国采用了原生境保护和非原生境保护并存的双重保护方式,这方便了植物的野生种、培育种的保护;成立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包括作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