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4份 4份
河北定兴北齐义 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 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 的梭柱形象。
1/9
柱 高
d.角柱生起之制
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称为“角柱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相邻两柱的升起高差约为2寸, 可依间宽大小随宜加减。明初以后,多不再“生起”。
封
墙
护
与
檐
柱
墙
腰线石
阶条石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 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 柱、山柱、角柱等等
a、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 ⑴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是;但在四角上的称角
柱; ⑵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 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 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后檐柱 前檐柱
b、平面的墙有:中国建筑中的围护构件。
⑴檐墙:檐柱间的墙; ⑵山墙:山柱两侧的墙; ⑶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廊柱的那一段墙; ⑷扇面墙:房间后排金柱 间的墙; ⑸隔断墙:两山的廊子与尽间之间的墙。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断墙 金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垫板下金桁椽子
下金枋
抱头梁 正心桁
五架梁
挑檐桁
檐椽
飞
随梁枋
檐
椽
平板枋
檐柱
额枋
金柱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木作:
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有大小式两种形 制,有斗栱的称大式,无斗栱的称小式,也有无斗 栱的称大式;
包括结构的三大部分: 竖向的支撑部分──柱, 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桁(檩)、椽, 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栱。
檐 墙
上 身
下 肩
e、平面类型(殿阁类) 1、分心槽(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大殿、佛光寺大殿
3、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两区 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三区 故宫太和殿
宋式殿堂分槽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 梁等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脊桩
扶
脊 脊垫板
木 断
脊
面
瓜 柱
扶脊木 脑椽
脊桁
脊桩 扶脊木 脑椽
脊垫板 脊瓜柱 三架梁 上金桁
脊桁
脊枋 角背
脑椽
三架梁
上金桁
垫板 上金枋
椽子
下金桁 角背
垫板
下金枋
抱头梁 金柱
五架梁 短柱 随梁枋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 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
⑶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 是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的柱子。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金柱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脊瓜柱 金短柱柱短柱柁墩
老檐柱
(外金柱)
檐柱
短短柱柱
清式柱名、位置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无斗栱
大式—有斗栱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栱中的模数
穿 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
荷载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1.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以大木作(竖向四排柱)为例, 分为三个结构层: 等高的柱子构成的柱网层、 斗拱梁等构成的铺作层 以及之上的屋架层。
这里的铺作层层层紧扣除承接上部载荷转于柱网外亦 能稳定横向结构防止跨塌,
2. 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厅堂型:也以大木作为例,分为三层,不同点:厅堂型 的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由于内排柱子的抬高破坏了铺作层 的完整,斗拱便无法联合成了孤立的节点,只剩可有可无的 承托作用。同时内柱的升高使昂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 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间铺作成为一个承担屋檐重量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