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将内河船舶纳入《海商法》调整范围的立法建议

关于将内河船舶纳入《海商法》调整范围的立法建议

关于将内河船舶纳入《海商法》调整范围的立法建议作者:侯伟来源:《中国海商法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随着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海船和内河船舶经常在同一航道航行,面临同样的风险,而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缺乏法理依据,有违法律的公平、合理原则。

为了促进内河航运健康有序的发展,规范内河航运市场,提高内河航运主体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国内水路运输营商环境,建议扩大《海商法》的适用范围,重新对第3条船舶进行定义,完善内河船舶法律制度。

关键词:《海商法》修改;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内河船舶;适用范围;立法建议中图分类号:DF9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28X(2018)01-0020-08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ea-river-through transportation and river-sea-through transportation, sea-going vessels and inland navigation ships more often than not navigate along the same waterway to such extent that they confront the same risk while differentiated application of legal systems is a practice that lacks legal basis and violates the fair and reasonable ru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for the Maritime Cod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 extended and the legal system be perfected for inland navigation ships to facilitate a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nland navigation, standardize inland navigation market, improve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inland navigation entities, and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business operation in domestic water transportation.Key words:revision of the Maritime Cod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vigable waters connecting the sea;inland navigation ship;scope of application;proposal for legisl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简称《海商法》)第3条将“船舶”限定为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除船舶碰撞①、海难救助②之外,内河船舶不适用《海商法》其他有关制度,例如船舶优先权、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共同海损等。

是否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内河船舶,是目前《海商法》修改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几乎涉及到所有章节的内容。

笔者认为:现行《海商法》的很多制度已明确规定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例如船舶碰撞、海难救助等。

随着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海船和内河船舶经常在同一航道航行,面临同样的风险,但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缺乏法理依据,有违法律的公平、合理原则,应在《海商法》修改过程中引起重视。

鉴于将《海商法》的全部制度均扩大适用于內河船舶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重点研究航运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内河船舶是否适用船舶优先权制度、内河船舶能否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其他制度适用于内河船舶经论证可行的,应考虑一并解决,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对于《海商法》的一些特殊制度,例如共同海损,因争论较大难以统一认识,且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难度的,应该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完善。

具体理由及建议如下。

一、界定现行《海商法》适用范围的标准(一)《海商法》的调整范围1.海上运输关系根据《海商法》第2条,该法所称的海上运输是指海上货物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包括海江之间、江海之间的直达运输;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仅适用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国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及内河货物运输均被排除在外。

大陆港口与港澳台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按国际航线对待,仍然适用《海商法》第四章有关规定。

拖轮所有人经海路由一港运至另一港拖带其所有的或者经营的驳船载运货物的,视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①,同样依据第2条确定是否适用《海商法》第四章。

与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不同,第五章“海上旅客运输合同”既适用于国际旅客运输,也适用中国港口之间的旅客运输,包括江海之间、海江之间的直达旅客运输,仅仅在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上实行双轨制②。

假设内河船舶超越航区从事沿海货物运输,是否属于《海商法》第2条所称的海上货物运输?内河船舶超越航区虽然违反海事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但其从事的运输仍然具有海上货物运输的性质。

如果内河船舶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大陆港口到港澳台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而且承运人签发了提单,此时以提单证明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仍然属于《海商法》第四章的调整范围。

为此,《海商法》确定海上运输的适用范围主要根据运输的性质,而不考虑运输工具是否为海船;内河船舶能否从事沿海及国际航线运输,不属于《海商法》的调整范围,应由相关海事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2.船舶关系海运服务于贸易,贸易是为了实现货物的流通,船舶在海上的各种活动基本围绕运输而展开。

在实现海上运输的过程中,船舶對外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合同关系(例如船舶修理、船舶保险、船舶租用、聘用船员等)、侵权关系(船舶碰撞或触碰、船舶污染等)、船舶物权关系(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或其他特殊法律关系(例如共同海损)。

由此可见,船舶关系是指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因海上事件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海上自然风险较内陆更高,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海上事故或海上突发事件,例如船舶在营运中发生船舶碰撞或触碰码头、船舶航行造成养殖损害、海难救助、船载原油或船用燃油泄漏、在海上事故中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采取的合理措施或支付的合理费用等,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受《海商法》一般性原则或特殊性原则调整。

《海商法》的一般性原则,顾名思义,是指与一般法相对保持一致的法律原则,例如船舶碰撞中产生的侵权责任按过错比例分摊。

《海商法》的特殊性原则,是基于航海自然风险较大而需要对航海事业进行鼓励,或对船货利益进行合理平衡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形成的与民法基本原则不同的法律制度,例如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航海过失免责、船舶优先权、共同海损、海难救助中“无效果无报酬”原则等;《海商法》已被称为民法的特别法,但这些制度可以被视为特别法中的特别规定。

二是为船舶经营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为了实现海上运输,船舶所有人等相关利益方需要对外发生聘用船员、船舶建造、船舶修理、船舶拖航、船舶营运借款、船舶物料与备品供应、船舶保险、船舶租用等一系列合同关系;还有可能产生各种与船舶航行有关的费用,例如吨税、引航费及相关港口规费等。

船舶建造合同与船舶修理合同虽然适用一般法,但因船舶建造和船舶修理产生的特殊权利却受《海商法》调整③,例如船舶留置权。

船舶抵押借款合同适用《中华人共和国合同法》(简称《合同法》)有关规定,但因营运借款而设定的船舶抵押权受《海商法》调整④。

船舶租用合同、船舶拖航合同及船舶保险合同,由于航运实践存在诸多特殊性,被直接规定在《海商法》中。

《海商法》虽然没有规定船员劳务合同,但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依照《海商法》规定属于船舶优先权①,在船舶拍卖、变卖时优先于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受偿。

(二)《海商法》的适用标准1.地理适用标准按照船舶航行或相关事件发生的区域,《海商法》涉及“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海商法》第41条海上货物运输、第107条海上旅客运输、第155条海上拖航)、“海上航程”(《海商法》第193条共同海损)或“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海商法》第165条船舶碰撞、第171条海难救助)三种表述。

从字面理解,“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涉及的地理范围最大。

关于《海商法》各章地理适用范围,关键问题在于“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及“海上航程”是否涵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海商法》第41条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定义如下: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负责将托运人托运的货物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的合同。

由于该法第3条规定海上运输包括江海之间、海江之间的直达运输,“经海路由一港至另一港”航程中起运港、目的港或中转港可以位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由于海上旅客运输合同、海上拖航合同在定义中分别采用的“经海路从一港到另一港”和“经海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表述,第五章、第七章均应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第八章“船舶碰撞”、第九章“海难救助”明确规定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第十章共同海损被限定为“在同一海上航程中”,按照严格的文义解释,似乎不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但随着多式联运及江海直达、海江直达运输的发展,应将“在同一海上航程”扩大解释为包括起运港为内河港口、目的港为国外港口之间的全程运输,因此共同海损制度亦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假设内河船舶超越航区到海上航行,能否适用共同海损制度?根据共同海损定义并结合《海商法》第3条,船舶被限定为海船,内河船舶则被共同海损制度排除在外。

按照《海商法》关于共同海损的定义,适用该项制度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当事船舶必须是海船;二是共同危险发生在海上航程。

第十一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系因船舶碰撞、触礁、沉没等重大海上事故产生的责任制度,完全可以适用于“与海相同的可航水域”。

第十二章“海上保险合同”中海上事故包括与海上航行有关的发生于内河或者陆上的事故,该章同样可以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随着江海直达运输的发展,《海商法》所有章节都可以适用于“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船舶航行和海上事件发生的区域难以作为判断是否适用《海商法》的法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