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音乐名曲鉴赏
李长君通信112 201127049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
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
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式。
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
之后,在关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掀起第一次高潮。
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
第二副题则通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
不久,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梁祝》赏析。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
”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
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老师给我们播放《梁祝》的时候,只感
觉心随弦在拨动,爱与誓言在交汇。
《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分别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最后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睛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爱情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意。
连接部: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
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
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
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楼台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
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
化蝶: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
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