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
黄秋琳
工商三班
1116103013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对于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本身的成才之路对现代教育具有典型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成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启示
一、论梁启超成才的主观因素
梁启超从小便天赋过人,颖慧异常且勤奋好学。
他热爱读书,涉猎面极广,而且很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绝非泛泛而读。
他深许康有为的名言:“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对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和新闻学等等都颇有研究。
“他求知欲,创新与极强,学一门爱一门,学一门钻一门,一头扎进去,孜孜不倦,务求有心得,有造诣。
”(《梁启超评传》P6)他生平著述极多,涉及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的增长往往有赖于阅历的丰富。
梁启超年少时,就已博览群书,游历八方,到县城、省会去观光求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但他不甘局限在国内,短短几年间,他便游历了新加坡,澳洲,美洲,考察了多个国外知名城市,并拜会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还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各个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丰富阅历,锤炼了他的性格,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之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光学理论,而不加以改进和应用,便是纸上谈兵。
不同于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孔乙己,梁启超坚持独立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将所学的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中顿悟并发掘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他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专题性历史研究,从西方诸哲和国学大师,尤其是先秦诸子两方面汲取营养,而后借助早期改良派所用的方法,将西学和中国古典文说有机的融为一体。
他用西学改造中学,重建新国学,这对于当时思想还未彻底解放的国民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他还综合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经验,倡导由政府监督,行政立法,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梁启超之所以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得力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正是这样的爱国之情时刻激励着他奋发图强,走上政治舞台,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奔走呼号,寻找新出路。
在《少年中国说》中他曾激扬文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其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和时间。
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跟着老师的引导,学习与考试科目相关的书籍。
由于考试的标准答案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答案也摆脱不了课本内容的桎梏,他们创新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的时间随着作业,考试与
升学而逐步消逝,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涉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没有时间游历八方,高昂的费用又将一大群渴望开眼界的学生阻挡在留学的大门之外。
缺乏足够的阅历,他们的眼界又怎能开阔,学习的兴趣又从何而来?
在当前稳定的局势下生活,没有战争的威胁,没有亡国的危机,青少年的爱国之情似乎没有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来得浓烈。
是否现在提爱国主义显得过时了呢?其实不然。
即使是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仍然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努力学习,将自己培养为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新时代人才,而爱国主义也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继续弘扬下去。
二、论梁启超成才的客观因素
梁启超诞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新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诞生了陈白沙、陈垣、吴冷西等诸多名人,东面百余里是孙中山先生故居钟山县翠亭村,北面百余里为康有为桑梓地南海县银矿乡苏村。
新会民风淳朴,其弟弟梁启勋《曼殊室戊辰笔记》中这样描述:“世人尊师务学问,不逐虚名。
仕者以恬退为乐,竞进为耻。
尚门第,矜气节,慷慨好义,无所谄屈。
……其俗朴而野,其流弊也犷而不驯”。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梁启超自小在这样追求风骨的土地上成长,自然也是耳濡目染,深受其教。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他的祖父梁维清是个秀才,曾任新会县教谕。
他崇尚宋明理学,重名教,讲气节,全礼数,为人谨慎严肃,却不失刚烈之气。
他非常疼爱梁启超这个孙子,常常就给他讲解经史典故,祖孙俩的感情不言而喻。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为乡间私塾先生,从小对儿子要求甚严。
为督促其成材,“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不谨,辄呵斥不少假惜”(《梁启超评传》P4)。
他将毕生的心血与追求都倾注到了梁启超身上。
梁启勋认为,梁父之所以甘当私塾先生,除了屡试秀才不中外,还为了找几个幼童陪伴梁启超读书。
梁启超的母亲是他的启蒙教师,课字授诗。
她特别重视对儿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曾经因为他6岁时撒谎一事,打了他十来鞭,并谆谆教导他不可再犯。
有博学的祖父给他传授知识,有严厉的父亲激励他奋发图强,有慈爱的母亲帮他引领方向,少年梁启超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蜕变。
家庭一直都是孩子的归宿和港湾,是孩子生活的一个大舞台。
父母不仅仅作为孩子的抚养人,更应该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担负起其应有的教育责任。
父母应该传授孩子多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拉近孩子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家庭氛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长时间经营,才能使孩子的性格在它的熏陶和感染下潜移默化地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的成才离不开身边良师益友的帮助。
梁启超13岁时,拜吕拔湖为师,14岁时拜陈梅坪为师,15岁时受学于石星巢,18岁时师从康有为。
梁启超的老师中当以康有为最为出名,其知识面的广博,基本功的扎实,眼界的开阔让当时的梁启超只能望其项背。
原本梁启超的学业仅限于经学,尤其是汉学考据。
在康的引导下,梁启超毅然舍弃汉学,接受维新变革思想与政治主张,这是梁启超一生事业和学术的转折点。
可以说“没有康有为,就没有梁启超;不了解康有为,也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梁启超”(《梁启超评传》P20)。
梁启超的朋友中,对他的学术影响最大的,当属陈通甫,谭嗣同和夏曾佑。
陈通甫是梁启超在学海堂和万木草堂的同学,正是他为梁启超和康有为牵线搭桥,促成梁启超拜入康有为门下。
他博古通今,在梁启超开始做学问时给予无私的帮
助,梁视他为导师。
谭嗣同是梁启超的知己,他运用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遗迹人道主义学说改造儒家文化的理念与梁启超用西学改造中学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著作《仁学》批判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对梁启超的启迪和激励极大。
夏曾佑是梁启超的挚友,他治今文学,与梁启超十分投机。
梁启超15岁便进入学海堂就读。
学海堂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学海堂的学术训练和文化积累,为梁启超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岁时,梁启超进入康有为创设的万木草堂学习,并担任其助手的工作。
万木草堂的学术氛围非常宽松。
学生们时常会一起交流在课内外所学到的知识,集思广益,又与先生以诚相待,共同探讨、研究学问。
梁启超在回忆在万木草堂的日子时提到:“学于万木,盖无日不乐,而此乐最殊胜矣。
”
现在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孩子读名校不无道理。
名校往往会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有思想,有科学教育方法且博学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学到许多隐含的知识,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其实不管名校还是普通院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并且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的道路上互帮互助,结伴前行。
三、总结
综合梁启超成才的主观因素:知识涉猎广,阅历丰富、学习灵活变通和爱国主义,及客观因素:地理环境,家庭教育,良师益友和学术氛围等,我们能从中得出一些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青少年自身,家长,老师,学校甚至教育制度都能借鉴梁启超成才之路,为培养出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做出适当调整。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
做好了教育这个工作,祖国的经济建设便有了人才保证,政治建设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流入,更加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明天一片光明,祖国的未来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梁启超评传》
《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