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教育的宗旨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断发展 和变化的。梁启超的教育宗旨从戊戌维新时代的培养政治人才而转变为 20 世纪初年的 培养现代国民, 说明其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已经从关注少数 政治人才 的
168
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教育的对象面向更广泛、更普通的人群。那么教育究竟要培 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也是今天的教育者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梁启超早在一个 世纪前就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培养 现代国民 , 而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 精英人才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已被教育者提到日 程的今天, 我们不能不重新提起梁启超的国民教育理论。因为今天的许多家长和教师, 仍 然把教育当成培养 精英人才 的手段,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人才, 所以 我们的教育着眼点应该放在每一个国民身上, 放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上, 在注重每一个国 民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 特殊人才 和 精英人才 , 只有这样, 教育才达到了它 的目的。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 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 他认为人与动植 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 而复杂的活动, 不能没有目的, 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 都可以苟且迁就, 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166
育与选官直接相连, 使学校教育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学而 优则仕 , 读书做官成了读书人惟一的奋斗目标和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
中, 读书只是手段, 做官才是目的, 学问只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从前我们学八股, 大家
有句通行话说是敲门砖。门敲开了, 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也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 爱来 [1] ( P150) 。因此他认为传统教育之下读书人整日埋头于训诂词章和程朱理学, 醉心于
首先, 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 科举制, 经过唐代的发展, 一直沿用到明、清, 前后达1 300年的时间, 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 收稿日期] 2004- 03- 18 [ 作者简介] 杨晓梅( 1965- ) , 女, 四 川威远人 , 哈 尔滨学 院历史系 副教授, 历 史学硕士, 从 事中国 近 代史研究。
可见,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把教育宗旨定在了培养通达时务, 以治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革 新人才上。这主要是由当时变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以学西方政
治制度为宗旨的政治改革运动, 所以急需 中西贯通 的政治人才, 为此, 维新派先后创办 了一批学堂, 如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志在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亲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文总教习, 在讲坛上和批阅学生札记时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 鼓吹民权, 培养变法的 急需人才, 效果显著: 开学几个月后, 同学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起剧烈的变化, 他们像得 了一种新信仰, 不独自己受用, 而且努力向外宣传。 到了放年假同学回家去, 把我们 那种 怪论 宣传出去, 于是引起很大的反动, 为后来戊戌政变时最有力的口实。[ 1] ( P28)
结论: 今日学校, 当以政学为主义, 以艺学为附庸 。因为 政学之成较易, 艺学之成较难; 政学之用较广, 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 则行政之人, 振兴艺事, 直易易
耳!
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 则绝技虽多, 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 其终也必为他人
所用 。因此, 他认为: 今之中国, 其习专门之业稍有成就者, 固不乏人, 独其讲求古今中 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 盖不多见: 此所以虽有一二艺才而卒无用也。[ 6] ( P157)
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内涵有二: 一为新民之缘由。在为什么要新民的问题上, 梁启超 首先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 他认为: 吾国言新法, 数十年而不效不睹者何也? 于 新民之道, 未有留意焉者也 。 今日变一法, 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 学步效颦 。所以, 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 以免浩劫而拯生灵, 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而欲 实行民族主 义于中国, 舍新民未由 [ 7] ( P4) 。其次, 梁启超 认为过去 中国有部 民而无国 民 。那是因为过去 吾国风巍然屹立于大东, 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 未一交通, 故 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 。所以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而今天则不同, 今日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若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 天壤 ; 所以 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 所以自立之道, 汇 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这里的 其长者 就是指 民德、民智、民力 。这是 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5] ( P6) 。归根结底, 就是要采取各国的道德、思想来建设中国的一 种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为新民之内容。梁启超心目中的现代国民, 就是指具有新 道德的新式国民。这样的国民必须具有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义务思想、自由思
戊戌变法失败, 给梁启超以很大的教训, 他感到只培养少数的政治人才是不够的, 因 此他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的 民 身上, 他把教育的目的从以 政学为主义 改为以 新民 为第一要务。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亡命日本, 在日期间, 他一方面接受并宣传孟德斯鸠、卢梭、 穆勒、斯宾赛及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欧美、日本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 则通过创办 清议报 、新民丛报 , 撰写 新民说 、中国积弱溯源论 、十种德行相反相 成义 、新民议 等文章, 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现代国民即 新民 。所谓 新民 , 就是用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来重铸中国国民性。
2004 年 5 月 总第 122 期 第 5 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May, 2004 Serial No. 122 No. 5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 晓梅
( 哈尔滨学院 历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摘 要]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 教育方面, 但作 为中国近 代的政 治家、思 想家 , 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颇有见地地提 出了一套 较为完整 的主张。 他的教 育宗 旨随 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 从戊戌维新时期 主张培 养政治革 新人才 到 20 世纪 初培养 现代 国民, 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 群, 具有 深刻的 现实意义 ; 他 特别强 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 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 一起, 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 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 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 为近代学制的颁 布提供了重 要参考; 他关于 义务教 育和教 育经 费的 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 育思想极 大地丰富 了近代 教育史 的内 蕴, 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之途径
梁启超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梁启超著名的政论文章 变 法通议 中, 就有数篇论及教育的文章, 如 学校总论 、论科举 、论师范 、论幼学 、论 女学 、学校余论 等, 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的诸多 看法。这些文章和其稍后所写的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 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教育政策私议 等文章, 形成了他对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系统 主张。
想、自治能力, 并且要具有独立、自尊、合群、尚武等意识。因此, 在中国创立和普及国民教 育必须以造就具有这些 公德 的现代国民为其宗旨。总之, 通过教育培养出 备有人格, 享有人权, 能自动而非木偶, 能自主而非傀儡, 能自治而非土蛮, 能自立而非附庸, 为本国 之民而非他国之民, 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 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 [ 8] ( P61) 。这样的 国民才能 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也 。 [2] ( P53)
梁启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宗旨为 以政学为根本 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西方
诸国和日本富强之本原正在于此, 他称: 泰西诸国, 首重政治学院, 其为学也。以公理公
法为经, 以希腊罗马古史 为纬, 以 近政近事为 用, 其 学成者授 之以政, 此为立 国基第一 义。[ 2] ( P158) 而 日本变法以学校为最先, 而日本学校, 以政治为最重; 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 以日本之情形, 讲求既熟, 授之以政, 是以未及十年而兴氵孛焉也。[ 1] ( P154)
科举考试, 盼望猎取功名利禄, 不钻研实用知识, 不晓得古今政事, 消磨才气, 浪费了时光,
根本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他提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 以强中国, 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 2] ( P139) 。同时, 他还具体提出了变科 举的上、中、下三策。
其次, 梁启超还指出了洋务教育的不足。他认为洋务派学西方学得还不够, 只涉猎其
至于如何学习政学, 梁启超在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中具体建议: 以 六
经 、诸子为经, 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 以求治天下之道; 以历朝掌故为纬, 而以希腊 罗马古史辅之,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 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 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 以求
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这样 数事并举, 则学者知今日之制度, 何者合于古, 何者戾于
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基础上, 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 而且其教育宗
旨还随着时事的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西贯通的政治人才。他呼吁学习西
方应以政学为根本。他认为以往 中国向于西学, 仅袭皮毛, 震其技艺之片长, 忽其政本之 法, 故方言、算学、制造、武备诸馆, 颇有所建置, 而政治之院曾糜闻焉。[ 5] ( P153) 所以他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