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提出在政府财政资金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应通过走内涵式改革之路,慎重选择财政资金的战略投放,认真做好财政资金的战术控制,实现转变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关键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战略投放战术控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加深和不断扩大。
政府事权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支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构成了财政资金的需求;财政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
财政资金的供求缺口从来就是财政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其突出表现就是需求大而供给少,财政资金总是显示出不足。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只能是走“内涵式改革之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中,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财政资金的战略投放
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重整体利益,放眼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至上”。
所以,政府要研究宏观经济中财政资金的“资产组合”问题,将有限的财力进行最佳组合。
(一)财政支持“三农”问题
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大宗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设施改善等。
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是农业科研、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培训等。
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支持生态恶化的重点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支持生态建设,主要是支持生态恶化的重点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支持抗灾救灾,主要是支持抗御洪涝灾害、动植物病虫害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恢复生活生产。
支持扶贫开发,主要是支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是支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支持农村改革,主要是支持农村深化改革,促进理顺农村经济关系,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二)财政支持解决民生问题
建立教育基金制度,中央出台统一政策,具体由省级财政实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要保障义务教育费用的及时到位,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即体现了规则的公平,又保证了起点的公平。
支持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等项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保障制度,以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
(三)财政支持区域发展战略
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财政应针对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特征,实施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采取“改革与转型”模式,着眼于企业制度改革,着眼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重的财政政策,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全能型”大企业组织结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城市中心区域要“退二进三”(第二和第三产业),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拥有一个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产权明晰和机制灵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域。
财政调控要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保护与开发”,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农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步实现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移,这是我国渐近式改革的重要特色。
先分区域分块改革,实现阶段性成果,最终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所以充足资金的投放也会进行动态转移。
财政资金的战术控制
(一)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财政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上,就要考虑战术控制问题。
可以建立如下的评价指标:E=O/I
其中:E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O为产出或效果;I为财政资金投入。
1.对于产出或效果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如果政府对某一项目得出投入不止一次,而是多期投入,考虑投入时应将多期投入折现后求和,即
Ct为t时刻的财政支出;t为距离基期的时间;r为折现率;n为时期数。
同样,如果政府将资金支出后,其产出即收益是一系列的流量,也应将系列收益流量折现,即:
Bt为t时刻的财政收益;其它符号与前面的含义相同。
2.对于产出或效果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如果政府支出后,其产出不能用货币计量,这时我们作这样的假设,只要政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认为产出是相同的,即O为常数,这时根据公式E=O/I,当O固定时,选择I最小者,能使E达到最大。
(二)评价指标的具体操作
1.目标值确定。
首先,针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资料收集。
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在可行的技术与合理的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其次,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处理。
再次,利用多元线性规划方法找出经验公式,对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最终确定回归方程。
最后,根据回归方程预测产出水平。
特别注意的是,政府财政支出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止一个,这时就要组成专家团对各个目标进行重要性分析,赋予不同目标值不同的权重。
如果产出不止一个,并且不能用货币计量,可以采取综合评分的办法进行分析。
笔者把根据回归方程预测的产出作为目标产出,然后与投入额相比得出评价指标的财政使用效率目标。
2.综合分析。
如果实际产出达到或超过目标值,说明财政支出效率较高;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值,说明财政支出效率较低,需要寻找原因。
再退一步思考,即使达到预期,也只能说明财政支出效率达到历史平均水平,继续分析有无改进的可能。
作进一步的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在经济领域中,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历史现成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历史试验。
通过趋势图,分析和研究继续改进的可能性。
3.建立数据库为今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根据理论分析来指导实践,但是经济领域是非常复杂的,不能把得出的理论值作为教条,应不断进行数据的微调,即用试错法逐步找到接近帕累最优的要素组合。
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分类归档,作为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当经济中的某些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后,要及时作出调整,实现财政支出的动态化和科学化管理。
4.激励设计。
由于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财政部门很难准确知道预算单位的某项支出项目的合理数量,而且监督成本非常高,为此,财政部门可设计如下的激励模型:Qf:理想的财政支出数额;Q:实际的财政支出数额;B:财政部门支付给预算单位的奖金数额。
如果Q<Qf,B=βQf +α(Qf-Q);如果Q≥Qf,B=βQf-γ(Q-Qf)。
(α<β<γ)。
预算单位得到的奖金数,可以有预算单位自由支配。
通过合理选择α、β、γ的系数,能产生预算单位透露真实支出水平的激励。
转变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解决预算编制中的“粗”和“迟”问题,完善部门预算,逐步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精细性、综合性和统一性。
针对我国的特色,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跨越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个领域。
因此,在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结构国企模式,这既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分类,又是改革方向。
在竞争性领域实行政企分开,在非竞争性领域实行政企合作。
完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在保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研究国库资金的收益性课题。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法规制度,对自主创新产品通过政府采购给予支持,建立政府采购全国网络技术。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并逐步实行“乡财乡用县管”和“省管县”等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
将财政预算资金分散使用与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将各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审批权,由单位集中到财政核算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崔满红.中国财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