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灰回转窑技术规格书

石灰回转窑技术规格书

第六章活性石灰回转窑技术规格书第一节概述1.1规模公司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建80万t/a活性石灰窑工程,包括一条800t/d的回转窑活性石灰生产线和三条600t/d的竖窑活性石灰生产线。

1.2原、燃料资源和成品石灰用途1.2.1石灰石所需石灰石原料均由业主自有的石灰石矿山提供,石灰石原料在矿山上破碎筛分并经过水洗后,其中:粒度在18~50mm的石灰石由汽车运输进厂后直接储存在石灰回转窑原料堆场内,以供1条800t/d活性石灰回转窑生产线使用;粒度在40~80mm的石灰石由汽车运输进厂,储存在石灰竖窑原料堆场内,以供3条600t/d活性石灰竖窑生产线使用。

石灰石性能指标表(%)注:石灰石粒度:18~50mm,其中大于50mm和小于18mm的总量不大于5%;水分含量:≤4%;1.2.2燃料采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混合后的煤气作为热源物质,采用热值为3500kcal/Nm3煤气,压力为10Kpa,温度为常温。

典型煤气成份如下:1.2.3产品运输和用途①回转窑石灰经筛分后20~80mm的石灰由皮带运输至新区炼钢车间供炼钢转炉、精炼炉使用,年需要量约10万吨;供老区的石灰采用汽车运输,年需求量约10万吨。

小于20mm的石灰送入破碎线破碎成0~3mm石灰粉。

②0~3mm石灰粉一部分采用气力输送至烧结石灰料仓,供烧结用,年需求量约55.4万吨;一部分采用气力(或罐车)输送,供KR脱硫用,年需要量2.3万吨;供老区的石灰粉约2.3万吨,采用罐车运输。

1.3总图运输1.3.1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

区内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无霜期297天。

年平均日照1010.1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994.7mm,降雨量按季节分布严重不均,70%以上降于夏、秋二季。

且夏季降水强度大,多大雨和暴雨。

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NNE风,频率9%;静风频率22%。

多年平均风速1.5m/s。

本工程所在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1.3.2总平面布置的原则回转窑生产线与厂区主道路平行,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布置,依次是窑尾废气处理系统、预热器、烧成系统、竖式冷却器;石灰石卸料储存系统、石灰石上料系统垂直于主生产线;成品储运系统平行于主生产线,利于节约用地。

3座竖窑在回转窑与石灰库之间,与回转窑平行主要包括:3座日产600吨活性石灰竖窑全钢结构窑本体及附属结构、石灰石原料堆场、原料地下式受料坑、原料除尘室及灰斗、综合风机房楼、综合控制室、煤气加压站、成品转运皮带及通廊、成品贮运等。

总平面布置符合物料流程,用辅助设施布置在负荷中心同时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辅设施。

除尘器、配电站、水处理、加压站尽量布置在主要用户附近。

各建(构)筑物的位置参见附图1.3.3车间组成窑区由回转窑生产区和竖窑生产区组成,操作控制室设置在一起。

1.3.4公辅设施公辅设施包括石灰贮运破碎输送及除尘系统、煤气加压站及煤气管网、循环水泵站及管网、总图道路及石灰石堆场等。

1.3.5竖向布置及场地排雨水本工程地势平坦,建设场地高程636.00米。

拟建场地与新区总平面规划标高一致。

要求新建生产线布置紧凑,流畅合理,完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

厂区内排水为明沟排水,排水沟的砌筑材料就地取材。

1.3.6运输石灰石年运输量约为160万吨,采用汽车运输;成品采用皮带或气力输送到各用灰点,除尘灰采用密闭罐车运输。

1.3.7道路围绕厂区新建主要道路设计宽度为7.0米,次要道路设计宽度为4.0米,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形成环线道路,同时满足生产运输、消防及管理需要,并避免运输路线的交叉干扰。

主要道路设计荷载按重型汽车荷载考虑,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1.4气象条件(1)气温:全年平均气温:17.8℃年极端最高气温:38℃年极端最低气温:-4℃(2)湿度:全年平均相对湿度:85%(3)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994.7mm24小时连续最大降水量:小时最大降水量:(4)风速、风向:年平均风速:1.5m/s年平均风向:NNE(5)最大冻结深度:一般无冻土1.5建筑及结构1.5.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要根据现行规范,既要考虑功能合理,技术先进美观实用,又要考虑当地及现场环境与各种技术条件和新材料的适用性。

1.5.2建筑构造1.5.2.1屋面厂区生产车间及辅助建筑均为无组织排水。

除尘器控制室、风机房、高压配电室、泵房所需设保温层,保温材料采用水泥膨胀珍珠岩,按规范施工,满足使用要求。

屋面防水采用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基层处理剂各一道。

窑头厂房起脊屋面,采用单层彩色涂料板,板厚大于0.6mm。

1.5.2.2墙体砖混结构砌体采用240蒸压粉煤灰砖,外墙面抹灰刷涂料;框架填充墙用240空心砖,或其它轻质保温填充砌体(根据当地情况另定)。

1.5.2.3地面一般均采用素混凝土地面;控制室采用防静电塑料地面;高压配电室采用环氧树脂漆地面。

1.5.2.4楼面一般均采用混凝土随捣随抹光楼面;控制室采用防静电塑料楼面。

1.5.2.5地坑防水地下水水面以下地坑应做防水混凝土地坑,并做好变形缝防水设计,浅坑只做防潮抗渗处理。

1.5.2.6门窗一般采用塑钢门窗;生产车间和其它生产辅助车间根据有关规范要求采用卷帘门、木门、隔声门等;生产车间高处采用通风钢百页窗或较宜开启的悬窗;钢皮带廊部分窗户采用立转窗。

1.5.2.7楼梯、栏杆厂区生产车间一般采用钢梯,钢管扶手,钢栏杆。

1.5.2.8外墙粉刷砖墙采用抹灰墙面外刷有色外墙涂料。

混凝土壁板外墙面刷涂料。

1.5.2.9内墙粉刷生产车间内墙做150高水泥踢脚线,以上采用抹灰墙面外刷白色墙涂。

控制室内墙做150高水泥踢脚线,以上采用抹灰墙面外刷高级乳胶漆。

一般钢筋混凝土库壁内不作粉刷,要求内壁平整光洁,拆横后用水泥腻子将刷部不整之处刮平即可。

1.5.2.10天棚一般生产车间如为现浇钢筋砼顶板,拆模后用水泥腻子刮后刷白色涂料两遍,如为预制板面应勾缝刮腻刷涂料;控制室设轻钢龙骨铝塑板天棚。

1.5.3结构设计1.5.3.1基础工程窑头及其他多层厂房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或桩基。

窑尾预热器塔架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基础或桩基。

成品粉灰库、成品块灰库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环形基础或桩基。

大型设备基础:如窑中基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式基础一般采用大块式钢筋混凝土基础,。

输送天桥:架空的天桥,采用较大跨度的钢桁架承重,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或桩基,所有钢支架的柱脚用C15素砼保护。

一般砌体结构基础为墙下条形基础。

地坑及地沟采用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渗等级S8。

1.5.3.2结构方案窑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他多层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窑尾预热器塔架:窑尾采用框架结构。

成品粉灰库、成品块灰库采用混凝土结构,侧壁及顶部采用混凝土结构。

输送天桥:架空的天桥,采用较大跨度的钢桁架承重,支柱采用钢支架承重结构。

一般砌体结构:采用空心砌块承重结构,屋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1.6技术要求1.6.1成品质量GB/T3286.1-1998说明:活性度是指取活性石灰50g,用4NHCl滴定,5min滴定值。

1.6.2废气排放浓度粉尘有组织排放,排放标准按2007年下发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标准执行,经除尘后的废气粉尘含量低于30mg/Nm3。

1.7总设计原则1.7.1选择生产工艺方案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方案对比,尽可能地采用成熟、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做到既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切实可靠;1.7.2在保证生产工艺合理流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对建设场地的影响,以及原料、燃料、水、电、压缩氮气等的需求情况,尽量减少工程总投资;原料、成品系统以及工程范围内的公辅设施,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力求从简设计,严格控制基建投资;3×600t/d竖窑生产线与1×800t/d回转窑生产线共用一套成品石灰筛分破碎储运系统。

要求4个窑皆能从两台主皮带输送成品灰。

1.7.3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本着先进、使用、可靠、经济的原则进行;1.7.4所有工艺设备的设计及设备制造以国产设备为主,只引进部分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1.7.5电气和自动化控制,要考虑到技术先进,设备和仪器成熟可靠实用;1.7.6选用节能设备,充分贯彻节能降耗的原则;1.7.7贯彻国家环保政策,注意环境保护。

1.7.8选用先进、可靠的传感器、计量秤对物料(包括原料入炉、成品产量、皮带输送到各用户的成品)进行计量,提高计量精度及自动化水平;1.7.9布置力求紧凑,减少中间物料的倒运环节,减少扬尘点,减少物料的转运破碎和扬尘;1.7.10所有扬尘点粉尘处理选用新型、高效收尘设备,使工程中的粉尘达标排放;1.7.11设计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

1.8投标方供货总要求1.8.1所有设备应正确设计和制造,为了安全和持续运行,满足要求工况下的功能而不致有过度的应力、振动、腐蚀、老化等其它运行和维修问题。

1.8.2设备必须是全新的并有可靠的设计。

所组成的部件如认为带有试制性质的将不予接受。

设备部件的制造过程应是高技术的,加工精确并有良好工艺、光洁、合适的公差配合及互换性。

易于磨损、腐蚀或老化、或需要调正、检查、或更换的部件应提供备用品,并能比较方便地拆卸、更换和修理。

应有安装或维修时便于起吊或搬运的设施。

1.8.3所有的材料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应是全新的和优质的。

铸件和锻件应符合相应的材料规范,无有害的缺陷。

1.8.4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必须实施严格质量管理,包括必要的处理、检验和试验、监造,出厂前需由招标方检查验收。

1.8.5对于转动机械、转子或叶轮等部件必须有安全的运转频率,并进行必要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1.8.6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应能在额定频率±5%的变化下安全和持续地运行。

1.8.7投标方应为烟道、管道(包括附件)和地下管沟提供防腐保护并严格执行;除非在有关章节中另有说明,防腐保护用的防腐衬里和包裹层的耐用性应不小于15年;设备、管道、平台扶梯及栏杆等暴露于空气中的外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

1.8.8振动:设备必须在符合有关规定允许的振动条件下运行,所有关于振动和平衡的说明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1.8.9通道1)对检修和巡视通道应进行设计,应设置到达阀门、检查门和其它运行点的平台。

2)所有设备的设计和布置应使得可以对它们在最少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

可能在运行期间更换的装置必须安全地封闭起来,更换工作必须以最少的费用实现,无需安装辅助平台或不损坏其它装置。

3)无辅助工具不能接近的装置必须配备适合的维护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