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 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思修 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题目: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必然性
摘要: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取代旧民主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推动新中国的成立的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民族意识的觉醒、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多个因素。

本文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军阀割据、土地兼并、政府腐败、社会风气
正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可从多面进行考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对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开国典礼在庄严肃穆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拉开序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一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后,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迁都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他们出卖路权、矿权,签定众多不平等条约引起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失败郁郁而终后,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导致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兼并问题自古以来便一存在,但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有利益。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摄取利益。

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出统计:边界土地状况: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

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

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

全国其他地区也基本是这个情况。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农民陷入破产和失去土地的境地,生活穷困潦倒,而大地主、官僚、军阀们却聚集了更多的财富,进而使得农民与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这些都为日后广大农民群众响应中国共产党打击国民政府,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民国时期政府腐败问题极为严重。

官僚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官僚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复杂的利益链。

贪污受贿成为官场中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四大家族”政治经济联系紧密,贪污腐败本质不言而喻。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气令人堪忧。

这一时期,娼妓业甚为繁荣,北京的八大胡同便是因此而闻名。

许多人留恋于烟花柳巷之中,烟鬼们也在附近的场所里吞云吐雾。

据统计,当时北京城的妓院达3000多家,全国烟鬼竟达2000多万人。

此时的社会俨然成为了一个乌烟瘴气之地,亟待出现一个新的政权来对此局面做出整治。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当时国家的卫生状况,百姓的健康状况。

在当时,广大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传染病肆虐。

娼妓业发达,烟民人数暴增,自然灾害频发、战
乱频繁,日军侵华时期人为的传播疫情,政府抗疫不力以及广大下层人民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等现状使得百姓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

但同时这样的社会状况也增强了人们对于一个新的、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权的出现的渴望。

这对于反对国民党统治,促进新中国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上述几点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大下层人民群众贫困落后的生活水平、日益激化的阶级茅盾、腐败的官僚政治以及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愈加期待一个新的、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权出现,使得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