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3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李志先
翻开聊天记录,那是2014年6月9日,我接到了有关《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分册》的写作任务。

作为一个教龄不到五年的新人,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我当晚兴奋得失眠了。

现在一回想,我感觉高兴得太早了。

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展开有意义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根据分工,我负责“古印度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影响”这一部分的写作。

在围绕着本课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时,夏辉辉老师提出了“种姓制度延续至今,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它对古印度社会除了阻碍,是否还有另外一面?”供我进行深入思考。

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带着上述问题查阅了尚会鹏的《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和《印度文化史》、易宁的《走进古印度文明》以及美国学者斯坦利·沃尔波特(Stanley Wolpert)的《印度史》、印度学者恩·克·辛哈(NarendraKrishna Sinha)和阿·克·班纳吉(Anil Chandra Banerjee)的《印度通史》等书目的相关内容和涉及种姓制度的学术文章。

通过阅读史籍,我发现种姓制度是了解古印度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学习种姓制度,能深刻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不同领域或不同层面的影响。

例如,种姓制度对古印度的国家统一起了阻碍的作用;而对于古印度的文化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却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种反差,恰好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博士和夏辉辉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逐渐成型。

二、日月有明,容光必照:进行有价值的中学历史教学著作编辑训练
比较能锻炼我的事情还在后面——修改书稿。

这时北师大出版社编辑唐正才老师也参与进来。

他的出现,使我们得到了与国家级出版社的高水平专业人士共事的机会。

唐老师从一本出版书籍的格式严格要求我们,可以说是近乎苛刻。

如我有段材料是直接复制了我大学老师的课件上的,我也向唐老师实话实说了,他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告诉我,最好要有原文对照。

我明白了,几经周折,我实在找不到此书的电子版,只好在网上的旧书店购买了原书进行一一核查。

真正做到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就是如此一轮轮的修改,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只是有谁会猜测或预计得到这个过程足足持续了18个月之久。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交付印刷厂之前的检查中,我依然能发现自己的文章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我高兴得太早了。

三、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总结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著作写作经验
终于这次写作的任务圆满结束了,而我感觉自己里里外外都换了“三层皮”。

第一层是史料引用马虎,以前我喜欢直接从网上拿来使用,不问出处,现在是一究到底,找不到原始出处则弃之不用,而且变得更加规范与严谨;第二层是思想迷信权威,之前我认为史学大家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现在则带着批判的眼睛去看,还要考虑其具体语境;第三层是资源检索狭隘,以前我颇为自得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其中不少方法,这次恰恰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犹如醍醐灌顶之感。

原来外面还有这么多的“宝库”,等着我去开发。

尤其是在东莞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继明老师的提醒下,我借助这次写作的“东风”,对东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发掘与利用,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初刻<日知录>自序》(见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先生初刻《日知录》自序”第1页)的一句话,其大意是之前的获得,不足以骄傲自大,而以后的成就,也不容许将自己限制了。

我会以此话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鞭策自己,继续攀登中学历史教学的高峰。

按:何成刚联合沈为慧、夏辉辉、闫璟等主编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共9册,包括:《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近代史》(下)、《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