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新加坡简介: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

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并以两条长堤相连于新马之间。

在那里没有腐败,没有乞丐,犯罪率极低,被称为亚洲的“摩纳哥”,人间的伊甸园,世人向往的乐园。

那么,这个面积仅为714.3平方公里,人口540万(2013)的弹丸小国,是如何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种族纷杀的岛国,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亚洲四小龙”的那?新加坡取得的成就与新加坡政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新加坡自身的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其形成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围绕国家凝聚力的提高、政权巩固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提出来的。

最早涉及此方面研究的是1993年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但在他们回国后介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中,却并未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此后在1995年苏德崇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9年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皆直接使用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并未对其下定义。

2001年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权威著作,有专章介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但也未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做概念界定。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新加坡为了培养有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所进行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背景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建国于公元8世纪,归属于印尼室利佛王朝。

18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王国的一部分。

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42年2月,日本占领新加坡,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殖民统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再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59年6月新加坡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

1963年9月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成为联邦中的一州。

1965年8月,新加坡宣布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特殊的历史造成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1.特殊的文化社会。

(1)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新加坡人民是在近一百多年来由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

这种社会有优点,即移民富于开拓、创业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人民与土地、政府之间很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缺少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移民及后裔没有悠久的传统道德,又没有形成新的道德,导致严重的道德真空。

新加坡前总理李宗耀说:“新加坡是一个新社会,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民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去废除旧的框框,但是,由于新加坡缺少传统的模式,人民各有所为,要大家同意某种新的模式,一时不容易收到成效,这也是树立新风气一定会遇到的难题。

”(2)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移民的结果造成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

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第一批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的种族比例过去十年基本保持不变。

华族仍是最大种族,占公民人口的76.2%;马来族占15.1%;印度族则占7.4%。

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3%)、基督教(18.3%)、回教(14.7%)、道教(10.9%)和兴都教(5.1%),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

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为无宗教。

这样的社会导致了社会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客服移民心态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高速列车型”的现代化进程在40多年的时间里,新加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发达国家。

在“高速列车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西方科技而来的是西方腐化和颓废的价值观。

自1960年,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社会道德急剧滑坡。

因此新加坡政府在进入80年代后大力抓学校德育。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1.自治时期的伦理教育阶段(1959---1965年)。

在这一时期,新加坡归属马来西亚联邦,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这一时期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1)华校开设伦理课。

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后,当政党(人民行动党)制定了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英、马来和印度四种学校平等,学校德育由各类学校分而治之。

华校以儒家伦理为根本,开设了伦理课,进行伦理教育。

(2)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50年代末,新加坡颁布了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中小学生进行伦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

其目的为学生性格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便使他们将来成为有自尊心的人,成为好公民。

2.独立后的公民教育阶段(1965---1979年)。

1965年新加坡完全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国家意志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逐渐加强。

(1)强调公民教育。

新加坡在独立以前,曾经被英国和日本殖民过,再加上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移民国家。

所以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国民的公民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们建立起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里所进行的主要是公民教育。

(2)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60年代,新加坡为强调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大纲规定了各类中小学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大纲将在华校开设的伦理课改为公民课,并在全国进行,公民课比伦理课更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到了70年代,新加坡越来越重视加强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

在1974年新加坡设计了一门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的知识与教学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并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三四年级每周五节,五六年级每周七节,并强调用母语教学。

这门课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3.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1979---1989年)。

针对新加坡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西化”倾向,新加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研讨活动和德育改革运动,具体表现:(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1979年,新加坡政府委派文化部长王鼎昌,组成一个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新加坡道德教育,于1979年5月提交了《道德教育报告书》。

该报告书分析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学生的道德状况,检查过去道德教育的不足,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改革措施。

(2)成立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组,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

以《道德教育报告书》为依据,新加坡教育部先后成立了两个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编写组,负责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各校校长可选其一,作为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

(3)开设宗教课程,编写《儒家伦理》。

1982年,教育部长吴庆瑞提出多元道德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辅以宗教知识教育。

他在1982年1月16日宣布宗教知识科即佛学、伊斯兰教义、世界宗教、圣经、印度教义和锡克教义作为中学三四年级道德教育的必修科。

另外,新加坡专门设立了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成立了“儒家伦理委员会”,编写了《儒家伦理》,1985年教材正式出版,开始在全国各中学通用,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儒家伦理的德育教材。

4.共同价值观教育阶段(1990---1997年)。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发生多起宗教案件,于是新加坡领导人倡导了“文化再生运动”,其重大举措是“共同价值观”的制定和提出。

(1)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为了消除非华民族对开设《儒家伦理》的担心,也由于各教派因多种宗教课程而摩擦等原因,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根据共同价值观设计了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教材。

取代了原先的《儒家伦理》教材。

(2)修订新《好公民》,颁布《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

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新加坡修订及发展新的小学道德教育教材《好公民》。

另外,根据共同价值观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

在《大纲》中,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分别是: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支持社会、尊重个人;珍视团结、防止冲突;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与和睦。

5.国民教育实施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马来西亚政局波动,印尼宗教冲突频发,而新加坡却出现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局面,这与共同价值观教育不可分割,于是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行国民教育。

(1)推广国民教育计划,制定四大目标。

1998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宣布新加坡教育政策的新三大措施:创意思维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和国民教育。

据此,新加坡教育部向全国360多所学校推广国民教育计划,并定下四大目标,即灌输核心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加强历史认识、面对未来挑战。

(2)制定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理想的教育成果》。

配合国民教育的实施,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于1999年制定了《理性的教育成果》,用来应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确保孩童品格稳定,健全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的意识与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从以上各个阶段可以看出新加坡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新加坡高校,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新加坡高校政府不再制定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权交给了高校。

新加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采取三种类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学科课程有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课程。

另一类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它学科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及其构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

新加坡高校中包括这两大类课程。

在新加坡高校普遍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开设“道德问题”课程。

另一类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新加坡高校也有涉及,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开设“新加坡法律制度和宪法法律”,政治系开设“新加坡的政府和政治”。

2.寓于通识课程中的道德课程通识课主要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活动和教育内容。

它主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新加坡高校中的通识课程中也有德育课程。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增设了一批有助于国民素质提高的课程,如“东方文化史”、“人生哲学”等,新加坡管理大学将通识课作为全校的必修课,如“伦理和社会责任”、“领导和团队精神”等。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形式出现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课程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大学辩论锦标赛”,并且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地区服务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