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21世纪,新加坡佛教组织正努力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宗教仪式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群的要求。

道教随着早期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定居而传入新加坡。

道教不崇拜专一的教主,而是崇拜众多的神。

新加坡的道教徒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关上圣母、关帝君最为普遍,其中妈祖神信仰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于12世纪传入新加坡的。

20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大批移人,新加坡的伊斯兰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加坡有多个穆斯林组织,其中成立于1968年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是新加坡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机关。

基督教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的。

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开始在新加坡传教。

新加坡基督教拥有强大而完善的组织,主要的组织有全国基督教理事会、中华基督教联合会等。

印度教是由印度移民带入新加坡的。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有新加坡后,从南印度贩运大批泰米尔人做苦役。

随着印度劳工和移民的进入,印度教传入新加坡。

新加坡有多座印度教神庙。

除了上述五大宗教外,新加坡还存在着一些信众较少、规模较小的宗教。

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天理教等信仰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踪迹。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都保留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构成了多元宗教的新加坡。

(三)、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并不存在,其成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奋斗。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发现了新加坡。

因其地处航海的枢纽位置,可以作为开发东方贸易的战略要港和控制马来西亚、扼制荷兰的战略基地。

由此开始了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新加坡,日本战败,英殖民者卷土重来。

经历日本的残酷侵占和英军的无能统治,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脱离殖民地拯救新加坡之路。

1959年,新加坡终于由殖民地改为自治邦。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制,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国家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历了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带有浓厚的原殖民过国的色彩,又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70年代初,还面临英军撤离后的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加之,新加坡的种族、宗教、文化的构成不仅多而且差异大。

他们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有不易调和的特点,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阶级差别,新加坡的社会构成就更复杂了,所以新加坡社会实在是个极易分裂的社会。

为维系自身的存在,新加坡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经济,一方面需要强化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法律和道德对国民思想和行为的引领和凝聚的作用,以此实现对国家理想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制度和国家领袖的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亟待建立国家认同的新生政权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建立崭新的国家意识,实现国家认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第一层次: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

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要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

这种队各民族、各文化的认识,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优劣性,而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处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

(二)、第二层次:树立亚洲人的观念。

新加坡领导人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正像任何文化都存在缺陷一样,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的方面。

如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比较崇尚物质利益,拜金主义比较严重;在注重利益的同时,有时对道义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重利轻义和道德沦丧;着重强调人权和个人利益,人们缺少互帮互助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甚至强调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

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

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0 世纪70 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

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

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

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

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五)、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

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因此,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

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

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加坡学校德育坚持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相结合,即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中都贯彻德育的目标,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就像公民课实施细则中指出的: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的品性、思想和行为的陶冶与训练,它不只是学识的灌输,还要使教学与训练相辅而行,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及学生之所见、所闻来熏陶影响。

学校就是社会,教学就是生活。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途径1、生动的课堂教学具体分为道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各科德育渗透教学,其中以道德课教学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