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暴力研究及其对策final

校园暴力研究及其对策final

教育哲学校园暴力研究及其对策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姓名:王涛年级:2013级学号:2013010005校园暴力研究及其对策[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

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呈日益上升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有效的控制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从三个方面入手解析,校园暴力的原因,校园暴力的不同倾向和特点,再从不同的特点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校园暴力原因对策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但是,如果查阅一下各地的报纸,或者上网浏览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为数较多的有关青少年学生实施的违法犯罪案件,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

而大量的新闻报道往往将笔墨用在对事件的描述上,并没有对这些应属于校园暴力的行为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

实际上校园暴力本身早已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城乡的中小学、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只是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中等专业学校也是校园暴力的重灾区。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不仅文化知识基础差,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散漫,法律意识淡漠。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多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

孩子们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游戏中的打打杀杀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都造成了最近几年校园暴力的时间层出不穷。

为孩子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一)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1.现状校园暴力的定义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议,因此它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

但是我们可以从许多意义中总结出来一些具有相同点,这些暂且不能称之为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有一些关于校园暴力定义的启示。

遇旻指出: “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出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 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 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

具体表现为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中, 某些人无端地、长期地挑衅、欺负、虐待、殴打弱小者, 如: 抢夺低年级同学的财物、文具, 向弱小的同学勒索钱财, 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 收取‘保护费’等[1]1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健康组织(WHO)对暴力做了如下定义:“暴力是故意使用武力,对自己、他人或者对一个团体、社区进行威胁或者采取实际行动,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

”按照一般的理解,“暴力”既包括生理上的暴力也包括心理上的暴力(如侮辱、勒索、使他人丢脸等),其中生理上的暴力又可分为针对人的暴力(暴力行为)和针对物的暴力(毁坏财物)。

[2]] i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教师、学生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均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的伤害不仅指身体伤害,任何发生在学校内的包括身体及言语的攻击、性骚扰、欺负、财产破坏(包括偷窃)和体罚都可认定为校园暴力。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或老师的身体或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3]上述概念主要从结果的角度界定了校园暴力的范围,包括了所有发生在学校内的伤害行为。

但是,从主观上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看,有一类行为属于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天性中争强好斗的因素以及青春期叛逆而引起的并非恶意的打闹,这类行为也可能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在性质上是属于青少年发展过程的一种交往方式,通常也不会引起心理上的伤害。

在研究中,应当将这类行为与主观上带有恶意的、客观上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伤害行为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从校园暴力的主体来看,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保护的重点;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因此为了使研究更有利于对青少年学生的保护,在对校园暴力定义的时候,限定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青少年学生。

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笔者对“校园暴力”定义为: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主观上带有恶意,客观上造成了师生身心或财产的伤害或威胁,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行为。

2.校园暴力的原因校园暴力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其内部因素也有教育从属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受到的影响。

我们认为首先是我国这方面的相关法律缺乏所导致的有漏洞所致。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可以分为指弓、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等五种作用;社会作用是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规制和调整。

健全的人类社会,必有良好的法律在发挥作用。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我国法律在校园安全方面还存在漏洞。

在校园安全问题上法律处于相对缺位的状态,校园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即使有部分规定,也面临道德性号召性条款过多、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我们,我们看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种类,是中国对青少年保护的首部法律,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如只规定如何去做,但对于违反法律条款的行为却没有相应处罚规定,缺少可操作性。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我们仅从我们认为是最主要的两方面原因进行阐述。

一方面是我们的自身原因。

一是未成年人性格存在缺陷。

未成年人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具有自私、嫉妒、蛮横、娇诈、虚荣等性格特征。

由于家庭的溺爱,他们欠缺社会生存经验,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非分辨能力差,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具有争强好胜,盲目跟从,报复心强,胆小怯儒等不良心理或行为倾向。

每当他们幵始校园生活,遭遇各种麻烦和困难时,很容易被别人盖惑和利用,讲究哥们儿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引发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当前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钱财、早恋、愤怒或者模仿电影某些情节而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

其次是社会因素。

社会是继家庭、学校之后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大环境。

未成年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流通的音像制品、图书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许多暴力武打片“凡事都要打打杀杀,通过武力解决”,这些不良文化的熏陶使少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暴力是解决一些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观念,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实施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校园暴力行为。

有研究表明,的青少年就是从影视媒体上学会实施暴力行为的具体方法的。

(二)校园暴力的特点和倾向1.主体特征——具有低龄性暴力行为一般发生在全円制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初中阶段和小学高年级阶段也时有发生。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认知水平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行为的效仿性和传染性极强。

受大众传媒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极易参与和故意实施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抢劫等不计后果的暴力性犯罪。

校园暴力主体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2.危害特征——具有侵财性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消费主义盛行。

未成年人易在此环境下产生错误的消费意识,产生讲奢华和及时行乐的短期行为倾向。

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当他们的高消费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铤而走险,采取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绑架等等手段非法攫取他人钱财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该类行为的目的为非法攫取他人钱财,尤以校园周边的下暴最为典型。

3.行为特征——具有随意性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情感易冲动,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实施攻击行为。

没有任何先兆和前因的情况下,往往因琐事酿成激变,因看人“不顺眼”而暴怒,从犯罪意念产生到付诸实施,往往只是几秒的时间。

行为具有随意性。

4.组织特征——具有团伙性乐于成群结伙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

未成年人心智和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不善沟通,却很容易与同龄人气味相投结成小团体。

天性好奇喜欢旁观凑热闹,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或坏人挑拨,就容易相互影响共同实施犯罪。

出于心理上对犯罪的惧怕感,未成年人常借助于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暴力行为。

最近校园暴力中的主角渐渐向女孩子转变是一个主要倾向,施暴者是女孩子同时受虐者也是女孩子。

这不同于以往的认知认为是男孩子是校园暴力的主角,这其中的原因过于复杂本文将不再展开论述。

(三)解决办法和措施1.立法防范: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校园安全法短时间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一是针对《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因责任年龄的规定,导致对岁以下未成年人震慑力不足的问题,出台一些配套性的惩处教育措施(如对监护人进行罚款,对未成年人进行帮教考察、责令社区服务等)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力度,使他们产生对法律的敬畏感。

二是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的问题,增加校园安全责任主体及其职能、违法后的惩处规定等法律条款,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

2.家庭教育:家庭为每个人准备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它也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融入社会的首要场所,应该将它列为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防治的头道关卡。

上好人生第一堂课,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人格,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引领未成年人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

家庭功能的健全与否,家庭教育的良好与否是人生第一堂课成功与否有力保障。

家庭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并且倡导民主的教养方式。

父母进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好的榜样。

3.学校方面: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

青少年在这里经由教师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高尚的人格修养、完善丰富的知识积累,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场合,也是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环节。

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合格人才,防治校园暴力,学校肩负着自己的使命。

校园暴力事件尽管很早就成为社会性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并且确实采取措施才会有实际效果,也需要理论和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完善理论减少和实践的差距。

[参考文献]:[1]遇旻: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力度切实预防制止校园暴力行为》, 载《宁夏教育》2003 年第1-2 期。

[2]新馨.校园暴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4(3):21[3]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 青少年犯罪,2004(1):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