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选择原理

第五章 选择原理

第五章 选择原理
第一节 选择概念
选择就是根据选择实施者的标准,进行去留决 定的过程,在动物群体去留表现为是否参与繁殖。
选择的实质是打破繁殖的随机性。 根据实施者不同,将选择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一、自然选择
1、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三个环节
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隔离
2、自然选择的3种类型 稳定选择 定向选择 歧化选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选择适用情况
性状遗传力低 家系大
由于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差异小、家系内表型 相关小
家系内选择适用情况
性状遗传力低 家系大
由于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差异大、家系内表型 相关大
合并选择
对上3种方法综合与改进,适用任何情况,选择效果 优于上3种方法。
但计算比较烦琐,不如前3种方法简捷。
二、多性状选择方法
2
1 q s( q q ) q1 q' H ' R' 2 2 1 s(1 q )
2、选择显性基因
AA Aa
2
aa
选择前
留种率 选择后
D p
1
H 2 pq
1
R q2
1-s
p D' 1 sq 2
2
q 2 (1 s ) 2 pq R' H' 2 1 sq 1 sq 2
2、选择强度
留种率 0.001 0.005 0.01 0.02 0.05 0.10 0.15 0.20 0.30 选择强度 3.400 2.900 2.660 2.420 2.064 1.755 1.554 1.400 1.159 留种率 0.40 0.50 0.60 0.70 0.80 0.85 0.90 0.95 1.00 选择强度 0.966 0.798 0.644 0.497 0.350 0.274 0.195 0.109 0
一、单性状选择的方法
Pi Pf ( Pi Pf ) Pf Pw
不区分 以 以
Pw Pf
为个体选择
Pf
Pw
标准进行选择为家系选择 标准进行选择为家系内选择

Pf Pw 分别合理加权后进行选择为合并选择
个体选择
家系选择
家系内选择
个体选择适用情况
高遗传力性状
性状容易度量测定
性状在群体中有足够的变异
1、顺序选择法
简单,易于施行,单个性状操作时进展快 时间长,平均进展慢,拮抗性状无能为力
2、独立淘汰法
同时进行多性状,简便易行
容易选中平庸者,不利于有利基因选择 3、综合指数法 兼两者之长,根据经济重要性和遗传基础进 行加权合并成为单项数字指标。
留种率与选择强度、选择差的关系:
留种率 50%
20%
标准差 σ=2
σ=2
选择差 S=1.6
S=2.8
选择强度 i=0.8
i=1.4
20%
σ=1
S=1.4
i=1.4
变异程度
选择实施的前提是遗传 的变异,没有变异则 不能选择。 纯系选择无效
变异来源:遗传与环境变异 遗传变异程度影响选择效果: A
选择反应
(2)如果测定个体为Aa →1后代为显性的几率为1/2
2后代全显性的几率为(1/4) 3后代全显性的几率为(1/8)
1 n后代全显性→测定个体为Aa 的几率 2
1 n后代全显性的几率为 2
n
n
二、根据基因型选择
1、连锁的标记 2、基因的PCR鉴定
三、伴性基因
1、伴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一、选择反应相关的几个概念
选择差,S 选择强度与留种率 群体变异程度 选择反应,R=Sh 2
选择差
选留的群体均值与原来的群体均值之差,S
留种群12000kg
原来奶牛群体9000kg
S=12000-9000=3000kg
选择强度
标准化的选择差称为选择强度,i
i S
A
留种率为留种群体占供选群的比率。
子代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
尽可能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 选择合适的性能测定方法
尽可能早期选择
5、选择性状数量
选择n个性状,每个性状的选择反应只有选择单 1 个性状的
n
选择时突出重点,不要同时选择太多性状。
6、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正遗传相关时:互相加强 负遗传相关时:互相削弱
7、交配制度
近交的影响:近交可导致衰退,降低R观察值
关于选择强度的措施
足够规模育种群
尽量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 育种措施,降低留种率 延长种畜使用年限 一雄多雌 提高产仔数 繁殖生物技术:人工受精、胚胎操作技术
3、遗传力
直接影响R大小
R Sh i Ah
2
2
间接影响R大小
育种值估计准确程度 扩大可利用的数据量 更好的育种值估计方法
4、世代间隔
杂交的影响:杂交可导致杂种优势,升高R观察值
三、相关选择反应
1、概念:利用辅助性状的选择提高目标性状的选择 方法。
2、使用范围: 限性性状选择 难度量性状选择
低遗传力性状选择
3 选择效果
CR X rA( XY ) iY hY RX i X hX
当上式大于1,则间接选择优于直接选择。
第四节 选择方法
1 q(1 sq ) q1 H ' R' 2 2 1 sq
sq 2 (1 q) q q1 q 1 sq 2
sq (1 q) p q 1 sq 2
2
q=0.6而s=1,改变量0.225;
q=0.006,改变量0.0000358
q0 qn 1 nq0
微效多基因 不连续变异
一、根据表现型进行选择
针对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显性完全的情 况下,进行推导。
1、选择隐性基因
AA 选择前 留种率 选择后 Aa
2
aa
D p
1-s
H 2 pq
1-s
2
R q2
1
(1 s )2 pq (1 s )q 2 (1 s) p H ' D' 2 R' 2 2 1 s(1 q ) 1 s(1 q ) 1 s(1 q )
留种群后代群体均值与原来群体均值之差,R
后代群体9900kg
留种群12000kg
原来奶牛群 体9000kg
R=9900-9000=900kg
二、影响选择进展的因素
R Sh i Ah
2
2
1、可用的遗传的变异 育种群要保持一定规模
起始群体有足够的遗传变异
测定加性遗传方差 利用适当的措施扩大遗传变异
q0 qn n q0 qn
S=0.01,p=0.0001上升到0.001需要230代,而由 0.999上升到0.9999要900230代。
3、选择杂合子
AA Aa
H 2 pq
aa
选择前
留种率 选择后
D p2
1-s1
R q2
1-s2
1
p 2 (1 s1) 2 pq q 2 (1 s1) D' 2 2 H' 2 2 R' 1 s1 p s 2q 1 s1 p s 2q 1 s1 p 2 s2q 2
二、人工选择
1、概念 按照人的标准对家畜群体进行 的选择 2、效果 选择效果=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3、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比较 实施者 适应的方向 选择效率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
性状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阈性状
遗传基础
表现
环境影响
影响小 影响大 影响大
少数主基因 不连续变异 微效多基因 连续变异
q(1 s2 q) q1 2 2 1 s1 p s 2q
q1 q
s1 p s 2q
s1 q s1 s 2
s2 p s1 s 2
P≠0, P ≠1时,p、q决定于s1和s2。
4、测交(近交)判定基因型
用被测定个体× aa,后代
(1)如果有aa出现→被测定个体为A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