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学做蜡染设计说明+反思

学学做蜡染设计说明+反思

第四册第七单元(感受民间艺术)课题名称:学学做“蜡染”教学类别:工艺美术教学年级:二年级执教老师:龚占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间蜡染的造型特点和基本工艺,学会用油画棒在生宣纸上描绘形象并染色,仿蜡染制作蜡水分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尝试过程中,发现图形的设计与蜡绘效果的协调,学习用蜡水分离技术仿制蜡染工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蜡染艺术的魅力,体会蜡染作品的独特美,体验制作蜡染的乐趣。

教学准备:学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等教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图片资料、音乐、课件等教学重点:图形的设计与蜡绘效果的协调教学难点:上蜡的技巧作业要求:基础层面:了解民间蜡染的造型特点,用蜡水分离技法完成图形的单色纸蜡染。

拓展层面:能够绘制较复杂的图形,创意表现色彩丰富的独特的蜡染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发现1、创设情境1)老师变个魔术,猜一猜在白纸上刷上颜料之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奇迹?(在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的纸上,刷上深色颜料)2)问:你知道原因吗?概括:蜡水分离原理,民间布艺中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染色——蜡染。

3)揭示课题《学学做“蜡染”》2、欣赏民间蜡染作品,并简介蜡染是我国传统的染色手工艺。

它是先蜡画后染色,被称为“蜡水分离”法。

传统蜡染的题材多是吉祥图案,用于衣裙、门帘、被单等方面。

现代蜡染有了创新和突破,他把单色蜡染发展为彩色蜡染,且又作为壁挂进入现代家庭,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二、感受与交流1、展示色彩丰富、图案简洁的蜡染作品(传统与现代蜡染的比较)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蜡染作品图案有何特点?1)传统蜡染图案以对称型、线型纹样为主。

2)现代蜡染图案造型简洁、夸张,线条较为粗,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

3、欣赏富有童趣的纸蜡染作品出示一幅蜡染作品,如何制作呢?4、与学生共同尝试制作,交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蜡?染色?5、演示操作步骤1)上蜡。

在上蜡过程中,力度适中,上蜡均匀,注意线条和图案边缘要保持光滑。

2)染色。

可以以传统蜡染的蓝白色体现民族风味,也可制作色彩丰富的现代蜡染。

“染”有两种方法:滴染和刷染三、尝试与创作1、欣赏其他班级学生作品2、作业要求:1)图案饱满,能用简单的造型完成单色或多色蜡染轮廓是否清晰,上蜡是否均匀2)能设计复杂形象,独特蜡染艺术效果四、展示与评价1、展示学生作品2、欣赏作品,自评与互评以作业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3、交流蜡染制作的体会和感受五、拓展1、运用蜡染工艺,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于我们生活之中?2、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民间手工艺?《学学做“蜡染”》教学设计说明【教材背景】蜡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手工艺,在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种古老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蜡染的出现,可上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唐宋以前,蜡染技艺流行于我国的广大地区。

而唐宋以后,随着各种加工编织的染色工艺逐渐推广,依靠手工绘染的蜡染在很多地方便弃而不用,逐渐走向了消亡。

但交通不便、封闭自给的贵州山区,蜡染却在各族劳动妇女中代代相传,延续下来。

在贵州腹地的丛山峻林间,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众多民族世代生活在这里。

在这篇土地上,蜡染不仅是一种染织技艺,更是一种同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艺术。

本课通过挖掘贵州民间美术的蜡染印染技术,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设计理念】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其理念,以培养“人”为目标,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进行艺术教学的新型育人途径的探究。

目前,美术课程教学仍然缺少应有的开发,在中小学校逐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当前,如何在课外开发出与时俱进的、有特色、有价值的新型艺术教学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针对这一教育形势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校本资源而提出了“蜡染艺术教学”这一课外美术教学的研究,并把这极具特色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民间蜡染艺术引进现代艺术课堂教学,作为美术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新颖的探索和创造的空间,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熟悉油画棒、了解水彩等绘画材料,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由于我校的学生所处城郊,美术基础比较薄弱,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

所以,学生如何欣赏美、体会美就容易造成教学中的难点。

(1)这是一课有关民间传统工艺欣赏与尝试实验课,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限制,必须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不能过高。

(2)努力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服务。

(3)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充分挖掘想象教学的特色,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现代课程与民间艺术、赏析评述与实践探索相整合,开放式、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教学理念及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尤为重要。

所以,我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智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实施培养学生的绘画个性以及自由独特的表现方法的动态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看魔术,今天,王老师就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于是,我把事先用白油画棒画好图案的白纸展现给大家,似乎与其它的白纸没什么区别。

接着,我用板刷蘸上蓝颜料水,在上面随意涂抹了几下,这张白纸在蓝颜料水的映衬下,立即显示出白色的图案。

这一神奇的过程很快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于是,我会就势追问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白色的图案呢?有谁知道白色图案是用什么绘画材料画上去的?老师在白纸上涂颜料水为什么没有盖住白色图案?”这些问题的提出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使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经过师生间的交流,使孩子们明白了蜡笔和油画棒不能相溶于水的道理,这一神奇的原理就是“油水分离”,老师的小魔术是根据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蜡染学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变小魔术”的教学过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另外,这种导入还巧妙地将本课的知识点与有趣的活动融入了一起,发挥了这个环节最大的效用。

二、欣赏探究,层层深入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美术课堂上,欣赏美、感受美是非常重要的。

我首先播放了“蜡染之乡”以及“蜡染制作技术”的视频,了解蜡染工艺。

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将蜡染之乡的民族风情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感受到蜡染艺术的魅力,详实地了解“蜡染”这种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美术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此刻,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学生仿佛置身于蜡染的海洋,走进蜡染工艺的世界,身心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

然后,欣赏特色的蜡染作品,体会蜡染艺术的魅力。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看一看,摸一摸,披一披,想一想四个步骤。

我首先出示了大量的蜡染作品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蜡染作品的内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它们的色彩、线条有什么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发言,师生间的交流、探究,使学生对蜡染作品的形式语言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蜡染作品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与认识。

然后,我把自己准备的一块蜡染花布带到课堂上,并让学生摸一摸,感受蜡染花布的材料、质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蜡染花布的感受。

后来,我又让几名学生披一披,围一围这块花布,让学生考虑用它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渗透设计意识。

在这些环节的基础上,欣赏用蜡染花布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服装、台布等生活用品,启发学生想一想,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层层剥笋,螺旋上升,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使学生的感悟步步推进。

在整个环节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蜡染花布有了全面地了解,突出了重点,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动手创作,学生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敏锐的视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想象,而且还要把这些独特的意念通过具体的方法表现出来。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变个小魔术”。

回顾和强调“油水分离”的方法和步骤。

二是“小巧手”。

布置宽泛的作业要求,鼓励学生尝试用蜡染花布制作成一件独特的工艺品,如简单的电话巾、手绢、盖布、小窗帘、壁布、床单、服装等。

具体、详实的活动要求的提出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的创作不至于喧宾夺主,偏离主题。

这样宽泛的作业要求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能力完成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到学生的创作中来。

教师必要的提示、辅导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提示学生用油画棒画图案时要用力,涂色要均匀;蜡笔或油画棒最好使用浅色,而使用的水性颜料最好是与之不同的深色等。

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对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提出建议,提高层次;对能力差的学生有必要亲自示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

美术教材第四册《学学做“蜡染”》教学反思青浦区逸夫小学龚占梅本课是让学生运用蜡染技法在纸上作画,用蜡笔(油画棒)和水粉颜料结合,根据油水分离的特性,产生类似于蜡染的效果,对学生了解蜡染及提高绘画技巧、丰富表现手段都非常有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用蜡笔(油画棒)涂画后用水粉颜料进行渲染的方法来制作出精美的蜡染画。

学生对出现蜡染斑驳花纹效果的把握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了蜡染的艺术,还增强乐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先以一个有趣的魔术引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随后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蜡染的工艺,同时还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及过程,轻松了解了油水分离的科学原理。

不仅在视觉上带给学生新鲜感,采用直观教学法,而且还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民族艺术之美。

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