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学案)

人教部编版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知识要点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
2.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4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6.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ー身。

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基础练】
1.(2019・林)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古国是(B)
A.古巴比伦王国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C)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在尼罗河边
B.埃及人是喝尼罗河水长大的
C.尼罗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3.(2019新宁模拟)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探究这一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A)
A.公元前3500年左右B.公元前3100年左右
C.公元前2500年左右D.公元前525年
1.古代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列哪一项文明成就属于这里产生的(C)
A.公历B.农历C.太阳历D.太阴历
5.(2019・永州)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选项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是(B)
A.秦始皇陵B.金字塔C.种姓制度D.《汉谟拉比法典》6.(2019·博)如图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筑,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B)
A.古代阿拉伯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
7.(2019・整底)如果你署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A)
A.沿罗尼河而上,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B.在恒河南岸驻足,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漠拉比石柱的古老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8(中考・西宁)以下对图中建筑解读错误的一项是(C)
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9.法老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下列哪些权力于一身(D)
①军权②财权③神权④政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哪一项准确反映了古埃及王权的衰落(B)
A.古埃及人创造了太阳历、象形文字B.金字塔越修越小
C.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D.古埃及几度分裂
【综合练】
1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所示地区诞生的古代文明古国是哪个?有句名言说该国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答:古代埃及。

尼罗河沿岸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图二所示为该地区的文明标志,它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答:金字塔。

作为国王的陵墓。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
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材料一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九年级历史上册(1)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答:尼罗河穿埃及南北,每年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代埃及初步统一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位国王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答:公元前3100年左右。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

材料二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

——九年级历史上册(3)通过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善于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尼罗河水
位,古埃及人取得了什么成就?
答:通过观察尼罗河水位的升起,他们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

材料三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

——九年级历史上册(4)金字塔越修越小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拓展探究】
尼罗河(自然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①水源:尼罗河水量大,是古埃及的唯一水源。

②农业: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古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
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③交通: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
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④历法:古代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溢,发现其规律,发展了天文学。

如制定了太图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