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前言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位于阿克地区拜城县城北24km处。

距阿克市163km,距库车县城116km,距南疆铁路库车站110km,矿井有柏油路与拜城县城直接相连,交通便利。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吨/年生产能力改扩建矿井,2005年1月矿井委托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并通过专家审查。

目前矿井已通过验收,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目前矿井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水平标高为+1915m,生产采区为中央采区,共布置有两条井筒,即混合斜井和中央采区回风斜井。

混合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主要承担煤炭、矸石提升、运送设备、材料和人员任务,作矿井进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中央采区回风斜井作矿井回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目前矿井各大生产系统完善,中央采区即将回采完毕,为保证矿井采掘接续,决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东采区设计。

受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委托,我院承担该矿东采区设计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定》及相关法律法律要求进行本次采区设计。

设计要求矿井合理安排东采区工程施工进度,以保证采区接续要求;中央采区回采完毕后,东采区方可进行回采,严禁矿井两个采区同时生产,严禁矿井超通风能力生产。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1、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八地质大队2002年6月编制的《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及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认[2002]116号对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新国土资储评审[2002]060号对该报告评审意见书;2、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5年1月18日对《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资源储量重新分割的说明;3、《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代可研)》、《安全专篇》、《设计变更》;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2007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开采煤层瓦斯抽放设计》;5、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许可证;6、《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7、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高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改善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针对井下煤层开采条件及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4、贯彻改革精神,在公共设施方面,本着高能低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保的原则。

5、优化井下开拓布署,减少井巷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

力求低投入高产出。

6、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生产、生活系统及设施。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井田位于拜城县东部梅斯布拉克矿区,拜城县城北东40°方向距县城60km,行政区划属拜城县黑英山乡管辖。

该矿东与长城煤矿相邻,西与拜城县梅斯布拉克煤矿接壤。

从煤矿向西至黑英山乡45km,往南44.2km至克孜尔乡与314国道相连,煤矿与上述两乡均有简易砂石公路相通,从克孜尔乡314国道向西至拜城县55km,从拜城县向西190 km可到阿克市,从拜城县向东110 km可到库车县,交通较为方便。

二、自然地理井田地处南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地形地貌从北向南呈阶梯形降低,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标高+2000~+2099m,相对高差50~99m,属中低山区。

井田南北两侧为单面山和侵蚀残山,中间为冲积、洪积形成的平原,含煤地层被剥蚀和堆积物覆盖。

三、气象、水文及地震井田属于大陆荒漠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季长,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多风,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224.6mm,年蒸发量高达1567.8~1775.5mm;年平均气温5.1℃,年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为21℃,最低气温在1月份,达-10.6℃,每年的10月底至翌年的3月为冰冻期,4月开始解冻,月平均风速0.9~1.8m/s,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风力5~8级,风向一般为南风或北风。

井田无地表水体,距井田东部8km外有梅斯布拉克河,最大流量0.96m3/s,属季节性河流。

水质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作为矿井生产及生活用水。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四、矿区开发史矿区于1995年进行开发,先后建有一个立井、一个混合提升斜井和一个斜风井,开采+2005~+1982m水平之间的A5、A6、A9号煤层,立井以东400m围+1982m水平以上已采完。

原有小窑均已关闭,整合为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t/a改扩建矿井,目前矿井已建成,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现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共布置有两个井筒,混合斜井新掘,伪斜布置在A5煤层底板岩石中;中央采区斜风井新掘,垂直于煤层走向布置。

目前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标高为+1915m,开采A6、A5号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炮采采煤方法。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矿区处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库车坳陷,沉积了中、新生界的地层,以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第四系为主。

(二)区域构造矿区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弯曲带,在以北发育有褶皱构造,为可依屯巴塔格背斜,在背斜的北边有一个向斜,它与可依屯巴塔格背斜构成北部单斜带上的一个挠曲。

弘利煤矿位于可依屯巴塔格背斜的南翼上,地层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倾向南,西部倾角80°~84°,中部倾角80°~83°,东部70°~80°,沿走向无褶曲现象。

二、矿区地质(一)井田地层本煤矿位于拜城县东矿区,处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库车拗陷,沉积了中、新生界的地层,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为主。

井田围地层从老到新的层序简述如下:1、上三叠统街组(T3h)分布于井田北部,岩性主要为一套湖滨相碎屑沉积,下部为灰色炭质泥岩、含炭粉砂岩,中部为灰绿色含炭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炭质泥岩,地层厚度大于100m。

2、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3t)地层由西向东沿井田中间地段分布,大部分被第四系冲、洪积地层覆盖,按沉积旋回将该组划分为5段。

1)塔里奇克组第一、二段(T3t1+2):为灰白色中细砾岩、浅灰色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段,不含煤,地层平均厚约60.8m,与下伏街组为冲刷接触;2)塔里奇克组第三段(T3t3):为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有A3、A4、A5、A6、A7共5层煤,其中A5、A6煤层沿走向分布较稳定,全区可采平均厚约35.8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1+2)为冲刷接触;3)塔里奇克组第四段(T3t4):分布于井田中部,为中粗粒砂岩、细砂岩、含碳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3层,A9煤层全区可采,A11、A12为薄煤层,地层平均厚度104.2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3)为冲刷接触;4)塔里奇克组第五段(T3t5):分布于井田南侧,为粗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有4层煤,一般厚0.26~0.8m,仅A17为局部可采煤层,地层厚度40.81~51.4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4)为冲刷接触。

3、下侏罗系统阿合组(J1a)分布于井田南部,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灰褐色、灰绿色砾岩、砂砾岩、中粗粒砂岩、夹含铁砂岩组成,砂砾岩、中粗粒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地层厚度241.m。

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5)呈冲刷接触。

4、第四系(Q)1)全新统(Q4al)主要分布于冲沟中,主要为次圆状砾石、砂等组成,松散堆积。

地层厚度0.2~20m。

2)全新统(Q4aPl)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主要为冲积砂、砾石及亚砂土等松散堆积,松散堆积,地层厚度17.5~34m。

3)上更新统(Q3al)主要分布于井田东部平台上,为冲积砾石、砂组成,砾石呈次棱角状,地层厚度1~10m。

(二)井田构造井田位于库车拗陷北部弯曲带,为可依屯巴塔格背斜,在背斜的北边还有一个向斜,煤矿位于背斜的南翼,呈单斜构造,井田地层走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倾向南,东部倾向南南东。

西部倾角80°~84°,中部倾角80°~83°,东部倾角70°~80°,沿走向无褶曲现象。

位于井田西部的断层性质为平推断层,共有6条,编号为f1、f2、f3、f4、f5、f6,一般走向北东10°~20°,或北西320°~330°,倾角78°~86°,地表出露长100~150m,向北被第四系覆盖,从现有的生产巷道调查,f4、f5、f6断层已延伸至井下,切割了A5、A6煤层,断层断距大于5~10m,f1、f2、f3断层地表断距均在5~20m。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较简单,断层对煤层的走向、倾向没有改变,断层破碎带一般小于1m。

井田各断层特征见表1-2-1。

断层特征表三、煤层井田塔里奇克组含煤地层厚250.8m,含煤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8层,编号为A3、A4、A5 、A6、A9 、A11、A13、A17号煤层,煤层总厚度15.9m,其中可采煤层3层,编号为A5、A6、A9号煤层,是目前矿井主要开采的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A9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无夹矸,煤层厚度1.30~2.22m,平均厚度1.90m,由东向西沿走向逐渐增厚。

煤层顶板为炭质粉砂岩,底板为炭质泥岩,与A6煤层间距15.78~30.0m。

A6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厚度1.74~6.81m,平均厚度4.01m,含1~2层炭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夹矸,煤层顶板为炭质泥岩、中细砂岩,底板为细砂岩、炭质粉砂岩。

煤层厚度变化小,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A5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较简单至复杂。

A5煤层厚度1.08~4.30m,平均厚度1.82m,下部含1~2层炭质泥岩夹矸,A5与A6煤层间距0.58~2.32m,平均间距1.81m,在2线两煤层间距为0.58 m,具有复合在一起的现象,向东向西至井田边界煤层间距为1.17~2.32m,煤层顶板为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为炭质粉砂岩;A6与下部A4煤层间距5.0~6.40m。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