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科分析
2.对非重点部分注重对重要的物理知识的考查
(1)热学:分子动理论的统计思想、微观量不宏观量的 联系、能量分析等(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热一律) (2)光学:光电效应、干涉和衍射 (3)原子物理:能级跃迁、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等
3.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 (1)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不偏转(从运动和 力的角度及能量角度进行分析)常不运动和力、 能量结合。 (2)电磁感应 的基本规律 在这重点知识内容,也是学科内综合的生长点
二、近年来高考理综中物理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1)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正确地揭示了运 动和力的关系,使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 (2)用能量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学 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上面(1)和(2)两部分的知识戒方法解决问题的试题在 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均在70%以上。
(3)、 考试的能力要求解读
要 求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实验能力 应用能力 探究能力 解 读
1. 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
2.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属于基础层次能力要求,较高层次的能力包括“应用 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了高考能力要求的分类、
分层结构体系
3. 几种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考查某种能力 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会考查其他与之相关的能力
2 2
h d
【解读】本题涉及到磁通量、感应电动势、安培力、牛顿第二定律、动能 定理等知识点。本题是线圈穿过有界磁场时的运动情况,因线圈切割速度的 变化,导致感应电流、安培力的变化,所以线圈的运动较复杂。只有综合分 析,并结合功能关系,才能正确得出结论,属于难度较高的题目。
【样题4】(2011·北京第18题) “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 绳绑在踝关节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 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 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A.g B.2g C.3g D.4g 【答案】 B
【样题3】(2011· 北京东城二模)如图所示,两条水平虚线之间有垂直于 纸面向里,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电阻为R的正方 形线圈边长为L(L< d),线圈下边缘到磁场上边界的距离为h.将线圈由静 止释放,其下边缘刚进入磁场和刚穿出磁场时刻的速度都是v0,则在整个线圈 穿过磁场的全过程中(从下边缘进入磁场到上边缘穿出磁场),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L A.线圈可能一直做匀速运动 B.线圈可能先加速后减速 mgR B C.线圈的最小速度一定是 B L D.线圈的最小速度一定是 2gh d L 图5 【答案】D
6.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居高不下。 数学丌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 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 题对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要求居高丌下。“应用数 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的主要表现有 三种形式。 (1)较繁的字母运算戒数字运算 (2)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
(3)对于图象的要求
每年高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教材戒复习资料 中习题的影子,近几年高考也都可以发现常常出 现很多年前的考题再次变换形式的出现。
9.试题的难度向中档题靠拢
随着招生比例的增大,试题的难度相对而言所下 降,高考的目的是要将成绩在前60%左右的考生 按能力水平区分开。同时,随着试卷长度的缩短, “送分题”的数量也在减少。特别是在论述计算 题中,每个题目的思维起点都丌很高,因此几乎 所有的考生都可以入手,但由于涉及到的物理过 程较长,随着对物理过程研究的深入,思维难度 逐步增大,因此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水 平。
(2)命题规律(特色):
• 第一、选择题
• (1)以面为主;(2)先易后难排列;(3)局部拔高;
• 第二、实验题
• • • • 基本仪器的使用与读数——热点; 实验原理的理解——重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亮点; 设计性实验——难点。
• 第三、计算题
• 第一题主要以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考查内容,能力要求较低; • 第二题常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或联系近代物理知识,紧扣当今科技前 沿知识应用题,考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物理学科与STS的广 泛联系。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建立物理模型,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 第三题考查力、电的核心知识,相比第一、二题,物理情景更复杂、综 合性更强、运用数学知识运算的能力要求更高等。
1. 考试范围: 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知识等部分,涵盖六个模块。必修1,必修2; 选修模块3-1,3-2,3-4,3-5。《考试说明》列出了知识点共112个。 【解读】 (1)命题重点:力学、电学
“高考物理科目的重点比较稳定,力学、电学是一直是高考命题的 重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动量守恒、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电 场与磁场的性质、电磁感应规律等知识的考查始终是计算题命题的重点。 特别提醒注意是“带电粒子的运动及电磁感应是重要的考点,每年的全 国卷中都会考到。但是,近几年北京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这方面的试题, 所以不能轻视或忽视!”
1
1
2
1
1
2
④14 2.9 1~1.01cm ⑤76.8
【解读】本题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题,考查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体现 了《考试说明》中对“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 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能明确实验目的, 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
【解读】本题涉及到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考查了对知识的理 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上样题3、4都属于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体现了《考试 说明》中对“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 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 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能力要求。
3.实验能力
【解读】物理高考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 验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考查一些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来鉴 别学生独立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实验试题 的设计本着“来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重视基 本实验、常规实验,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
【样题5】(2011· 北京第22题)如图,用“碰撞试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 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①试验中,直接 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 (填选项钱 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 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 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 把被碰小球m2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 放,与小球m2相撞,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 (填选项的 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 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一、试卷结构
单 选 8道48分 2道18分 3道54分
题 型 实验 及占分比例
计 算
从北京试卷考题来看,试题比较简单,体现了新 课标的内容,更加重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 应用。题目的难度虽降低了,但注意到了试题的灵 活性试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注重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对实验探究、信息搜集与处理 等多种能力进行了考查。
1.理解能力
【解读】
(1)要弄清定义、定律、定理的成立条件。 (2)定义、定律、定理的内容表达要准确简洁,理解表达式的含义以 及每个符号的意义。 (3)理解能力要求达到: ①能求解简单的应用; ②能辨析概念规律的正误; ③能分清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样题1】(2010· 北京第13题)属于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的是:在不同的惯性 系中, A.真空中光速不变 B.时间间隔具有相对性 C.物体的质量不变 D.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成正比 【答案】A 【解读】本题源于教材,主要考查对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最基本知识的理解,考 查层次是理解能力。
【样题2】(2011· 北京第13题)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 (131 I ) 衰变的方程 53 是
A. 53
131
I 127 Sb 4 He 51 2
B.
131 53
I
131 54
Xe e
0 1
131 C. 53
I 130 I 1 n 53 0
D.
131 53
I 130 Te 1 H 52 1
10.试题的设问具有开放性
有些试题的内容背景及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对于 学生而言是熟悉的,但设问的角度新颖. 这种设问角度的变化,是针对中学教学“重结论、 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等 教学薄弱点而来的。 启示:兊服教学中的违背教学原则的现象,使题 海戓术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
三、考试范围和要求解读
【答案】B 【解读】本题涉及到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知识点,主要考查考 生的理解能力。
2 .推理能力
【解读】(1)能从基本概念、原理或定律出发导出物理学中的 定理或公式,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2)能把物理规律与具体问题中已知的事实和条件相结合,进 行分析、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3)正确表述推理过程 。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文字要简 洁,物理符号书写要规范。
【样题6】(2011· 北京第23题)利用电场和磁场,可以将比荷不同的离子分 开,这种方法在化学分析和原子核技术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图所示的矩形 区域ACDG(AC边足够长)中存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A处有一狭缝。离 子源产生的离子,经静电场加速后穿过狭缝沿垂直于GA边且垂于磁场的方向射 入磁场,运动到GA边,被相应的收集器收集,整个装置内部为真空。 已知被加速度的两种正离子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m1> m2) 电荷量均为q。加速电场的电势差为U,离子进入电场时的初 速度可以忽略,不计重力,也不考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1)求质量为m1的离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v1; (2)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求两种离子在GA边落点的间距S; (3)在前面的讨论中忽略了狭缝宽度的影响,实际装置中狭缝具有一定宽 度。若狭缝过宽,可能使两束离子在GA边上的落点区域交叠,导致两种离子无 法完全分离。设磁感应强度大小可调,GA边长为定值L,狭缝宽度为d,狭缝 右边缘在A处;离子可以从狭缝各处射入磁场,入射方向仍垂直于GA边且垂直 于磁场。为保证上述两种离子能落在GA边上并被完全分离,求狭缝的最大宽度 【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