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4---2015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高一物理组李锋一、试卷分析高一物理期末考试是由高二物理组根据高一物理教学情况提供的试卷。

试卷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知识覆盖面较大,贴近教材,符合学生与教学的要求,题量适中,题型符合同高一物理的测试要求,题目设计难度适中,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题目的设计中,区分度设计比较平稳,确实对高一物理的学习起到评价作用。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题,多数学生得分较高。

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也是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要求,但由于是多项选择题,学生在答题时,每小题得满分的较少,得部分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多项选择题的答案无十分把握,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选择答案中的一个选项或二个选项,这样虽然不能得满分,但至少可得一些分)所以学生的得分不高。

实验题题共2小题,第16、17两小题为实验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在物理实验中的最基本应用,多数学生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即不会实验的基本要求,也不懂物理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6题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平抛运动中的最基础的计算能力,学生错误率较高,也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解答。

尤其17小题在该章知识考查时是每次必考题,老师在新课教学和章节复习、期末复习中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但学生的正确率仍然较低,值得深思?第18题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

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蕴涵于具体的物理情景之中,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又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与运用。

第19小题为动能定理的直接应用,学生在应用规律时出现了各种错误,状态、过程不会分析,代公式时各物理量出现错误等,说明学生在分析物理状态、物理过程时分析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老师不能代替,要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第20小题为万有引力的最基本的应用,考查学生应用万有引力的基本规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只要运用万有引力基本公式和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即解决问题,该题的得分率也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该题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低,方法也较死,不知什么原因,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

第21小题考查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应用,还有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黄金代换式的考察,以及图象问题的理解。

物理过程也分析不清,得分率较低。

二、成绩统计1.平均分较低,各班差异较大。

2.非选择题得分分布图3.平均分情况: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不及格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太高,对于高一这次期末考试,只有少数学生及格,说明在高一物理教学中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较多,应该引起我们所有教师的反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如何真正打好高一物理的应有的基础。

三、几点思考1.从试卷的整体分析可知,要求并不高,尤其是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考查,要求更低,除第21小题以外的所有题都是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学生的答题为什么会不理想。

2.低分人数较多,及格率太低,是历有最低。

为什么会那么多人不及格?3.较低分的人数为什么这么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批学生低分呢?四、教学建议1.正确引导学生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自己愿意学。

2.降低教学要求,现有的物理题目难度较大,老师要选择一些基本题让学生训练,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要求,不要追求难、深、繁的题目,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能力。

3.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要做到针对性强,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判断选择教学要求,备课组、教研组要组织集体备课,研究有效的教学要求和方法。

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16-17题分析高一物理组李锋一. 考点:16题考查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数据处理。

17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程序和数据处理。

二.分值:14分。

三.分数分布情况:四.答题情况分析:16题学生得分较低,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平抛运动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7题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完成,少数学生失分。

失分原因:不理解实验目的,没有正确审题,注意实验要求(单位、g值、有效数字)。

五.改进方法: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要求、数据处理能力的教学,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多做实验,加强典型实验考点的强化训练。

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18题分析高一物理组赵雪峰试卷第18题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

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蕴涵于具体的物理情景之中,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又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与运用。

本试题看似简单,但学生的得分率并没有有些老师预计的那么高,平均分仅为1.88分。

满分60人,4分79人,0分305人。

有一些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只会用动力学的方法,不会用能量和动量的观点解决问题。

教学改进措施: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教学中应该加强。

2.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注重培养再现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按新课程的理念或新课程的高考要求,在今后教学中,应尽量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出发(即溯源),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重视课本知识的应用、迁移、拓展和综合,特别是与实际知识相联系的应用和迁移,才能真正把物理学好。

3.加强物理语言运用技巧的指导,重视作业规范化训练及矫正,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和习惯。

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用物理语言表达自己思维,展示物理情景和规律,从而达到解题目标的过程。

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19题分析高一物理组王金凭一、试题分析:1、计算题:19题2、分值:8分3、考察内容:动能定理二、作答情况:1、得分情况:最高分:8分最低分:0平均分:1.982、失分原因:(1)部分同学计算能力差,只能列对方程,两个结果都算错,科学表明,这是一种智力的缺陷,希望通过训练,能有所改观。

(2)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用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的问题,部分同学用分解的思想来解决此问题,把题目复杂化,又因为计算能力差,所以此题很多同学没得分。

(3)少量同学未能掌握动能定理的方程。

三、改进措施: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夯实学生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只看不动手。

3、精讲精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考点。

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20题分析高一物理组张云炬一、试题分析1、试题结构:(1)试题范围:高一物理必修2及选修3—5的动量一章。

(2)考题形式:整张试题满分100分。

选择题14个题(共50分)、填空题2个题(共14分)、计算题4个题(18题8分,19题8分,20题10分,21题10分,共36分)。

2、试题特点: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与运用。

考查的基本概念有:曲线运动的概念、平抛运动的知识、圆周运动的知识、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功、功率及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二、试卷分析1、试题考点、学生答题分析及主要存在问题所评阅试题:计算题20题(10分,考查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存在的问题:1、知识点的遗忘特别严重,做为一道中档题,考查的是常规的万有引力与航天问题。

但是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平均分只有1.99分,最高分满分10分,最低分0分。

规范的答题步骤中所要求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特别好,但是学生不会复习和巩固,导致期末在答卷的时候记忆不是特别清楚。

2、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能列出完整的式子,但是学生算不出正确的结果,三、今后的对策1、严格执行学校提出的“三研三讲三练”得教学模式,加强备课的精度,细化课堂结构,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改善课时少、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2、优化习题教学,提高习题教学的典范性,精选例题,尽量挤时间上好习题课,定时辅导;同时要做好规范解题步骤的指导和示范,注重平时小考解题速度的训练。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今后解综合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明确物理图景,画出物理过程示意图,再运用所学过的定理定律列方程解题。

通过不断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关注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既要保证指标生的成绩,同时也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体水平。

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21题分析高一物理组李锋一. 考点: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应用,还有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黄金代换式的考察,以及图象问题的理解。

二.分值:10分。

三.分数分布情况:四.答题情况分析:1.多数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掌握动能定理公式的运用和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处理方法。

天体运动的基本公式记忆理解不到位,导致零分现象非常严重,有308人的零分!满分只有6人。

2.多数同学解题步骤不规范,还有很多同学计算过程书写连等式,导致步骤分丢失。

五.计算题改进方法:1.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物理解题方法的巩固训练,强化理解记忆,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规范做题,严谨表述。

如作图、受力、计算过程要带单位等。

3.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培养,要重视习题的选择性,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们只能先要求做好基础题,并能从中体会知识的规律性。

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性、逻辑推理性较强的题也要能解答,即使辅导也只点其关键,其余的让学生自己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