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复合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
力排肺疾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用特殊方法将2NH、PAS分子化学混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此合剂较同剂量ZNH的效果高5倍。耐药性良好,我国生产的有结核清、异肼、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七、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一)耐多药结核病的意义
指结核病人其痰或其它标本分离出的结核杆菌至少耐ZNH、RFP,两种主要抗结核药物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地区患病差异大
一、结核药物历史
结核化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
结核药物历史
1944年SM问世,
当时单用SM治疗肺TB2-3月后可使肺TB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吸收,并可痰菌阴转。
1946年发现PAS加用SM,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
B菌群:生长缓慢结核菌群,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和空洞壁坏死组织中,P2A对其有灭菌活性,RFP次之,ZNH对有抑制活性。
C菌群:间隙生长菌群,常存在于闭合干酪灶内,氧供应差的环境内,仅RFP对其有杀菌活性。
D菌群:完全休眠菌群,各种抗结核药物均无效。
(四)抗结核药物的早期杀菌作用
早期杀菌作用指在治疗开始0-14天内,尤其0-2天内杀灭生长旺盛菌的活性。
Jandnni等观察肺结核病人在治疗过程中0-14天中结核菌活菌数的变化,发现在开始治疗的2天痰菌量迅速下降,以后12天则十分缓慢,不同药物间有显著差异,其中以ZNH最强,其次为RZP、SM等。
(五)抗结核药物灭菌作用
指尽可能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B菌群及C菌群)的活性。
临床上根据化疗2月未痰菌培养阴转率以及化疗停止后的复发率而决定其灭菌活性,RFP、P2A具有最强灭菌活性。
1952年ANH发现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标化”化疗方案,既INH+AM+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药性将PAS替换为EMB。
70年代RFP在临床应用,及PZA重新认识出现了短程化疗。
二、抗结核药物的分类
1、基本抗结核药物:WHO提倡用的基本药物有INH、RFP、PZA、SM、EMB、TB1(氨硫脲)。
2、二线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RM)、丁胺卡那霉素(AK)、卷曲霉素(CPM)、对氨柳酸(PAS)、乙硫异烟胺(ETH)、丙硫异菸胺(PTH)、环氨酸(CS)、以及抗结核新药。
三、短程化学治疗
(一)英国胸科学会的研究显示2HR2S or 2HR2E的强化期继之4月HR持续期,2年复发率各为1/125例,3/132例,我国全国结核病化疗研究协作组也进行了多批临床研究,取得同样结果,得到职上共识:
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MIC为0.25ug/ml,MBC0.5ug/ml较OFLX或CPLX强2-4倍,亦优于LVFV,临床口服400ng/d。
LMLX对结核分枝杆菌亦具活性,抗结核剂量400mg。
付作用无毒性
5、莫西沙星:(MXFX),属第三代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为0.25mg/L,对结核治疗有一定开发潜力。
免疫治疗是起辅助疗法,只能调整好免疫功能,其疗效期望不高。
肺结核外科治疗
当MDR-TB病人肿内病变的不可逆性,如厚壁空洞且病变较局限,心肺功能尚可者,可考虑外科治疗,术后坚持有效化疗至少12-18个月。
Lseman等报告57例MDR-TB手术治疗后50例长期存活,49例痰菌长期阴转。
例一、含左氧氟沙星及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耐多药肺TB近期疗效分析:
口服剂量6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u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嗪利福福霉素-1648(KRM-1648),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生物之一。
优点:
①比RZ宾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 3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 10mg/kg;
(二)氟喹诺酮类
1、氧氟沙星(OFLX),对结核分枝菌的MIC约0.5-2u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ug/ml,在大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还高于血清浓度,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mg/d,常用300mg 2次/日。
2、环丙沙量(CPLX)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作用,临床报道不多。
2HR2ES/6H3R3E3
2H3R3Z3E3S3/6H3R3E3
六、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
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
(一)利福霉素类
是利福霉素类新衍生物,但杀菌都不如RZP。
1、利福布丁(RFB)
优点: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
缺点:早期杀菌不如RFP。
方法:将177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R-PTB患者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29例。
治疗组: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联合利福喷汀、异烟肼、对氨基对杨酰钠,吡嗪酰胺。
对照组: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药物同上。
结果:
二组痰菌阴转情况比较
3、左氧氟沙星(LVFX),1986年开发约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2培养其中对耐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ug/ml,比OF2X强1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耐药肺结核治疗主要药物。
4、司氟沙星(SPFX)与洛美沙星(LMLX)
我国疫情特点
1、高感染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
0.72%/年,
全国近半的人口曾受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
2、高肺TB患病率:2000年活动肺TB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率病例数
肺TB患病率367/10万500万
涂阳肺TB患病率122/10万150万
菌阳肺TB患病率160/10万200万
疫情
死亡人数多13万/年
1、新发初治涂阳病例方案
HR2ECS/4HR
2HR2ES/4H3R3
2H3R3Z3E3(S3)/4H3R3
应用2个月未,痰菌仍阳性,则应延长1个月强化方案,同时缩短1个月继续期方案。
2、新发涂阴病例方案
2HR2/4HR
2HR2/4H3R3
2H3R3Z3/4H3R3
3、复治涂阳病例方案
2HR2ES/6HRE
抗结核治疗新进展
概述
自1882年,Koch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菌以来
已有一个多世纪
但结核病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概述
AIDS的流行
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增多
贫困
人口增加
移民
全球疫情:
1、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2、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22个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80%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
四、间隙治疗
实验证明,结核菌与抗结核药物短时间接触后,结核菌可有一段时间不能生长繁殖,为间歇治疗提倡了理论依据,因此化疗全程采用每周2-3次用药,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间歇治疗时用药剂量需量增加。
五、制定合理化疗方案原则
(一)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二)化疗方案
国家卫生部审定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准药的国家统一化疗方案。
6月方案是高效的、可行的、安全的、HR2是短化疗强化期的核心药物,必要时也可加用EMB or SM,如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P2A者,则疗程以8-9月为宜。
(二)结核化疗微生物学目的
1、杀灭繁殖跃菌以控制疾病,减少住染性——早期杀菌作用(Early bactericidal cativity, EBA)。
2、杀灭慢性生长菌,减少复发至最低限度——灭菌作用(Steriliaing activity)。
3、预防药物耐药性产生。
(三)化学治疗生物学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其代谢状态分为A、B、C、D群。
A菌群:快速繁殖,大量的A菌群多位于巨噬细胞外和肺空洞干酪液化部分,INH、RFP,对其有强杀菌活性,SM次之。
(三)氨基糖苷类
1、阿朵卡星(AMK):已逐渐代替卡那霉素,注射1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为21ug/ml,美国胸科学会(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mg/kg,并将此药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
(四)复合制剂
复合制剂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
(二)治疗
WHO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指南规定,根据既往用药史及耐药性测定结果,选用4-5种药物,其中至少选用三种从未用过的药物和新药,如P2A、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氟喹诺酮类等,疗程可长至18-24个月。
例一,在后面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结核病免疫治疗有数十年历史,但无独特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肝炎、肿瘤有效的免疫治疗剂,大都可以用于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②对RFP具有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日本、纲谷良一认为,由于KRM-1648 46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才发挥上述效果)。
3、利福喷丁(RF)又名环戊基嗪利福霉素,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77年我国研制,并于84年用于临床。
试管中抗菌活性比RFP高2-10倍,半衰期较RZ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FT500-600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RFP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