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精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

(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学生回答后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指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交待了什么?(时间、地点)2.自学第二段,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

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句话。

(提示: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溪流投影句子:“一路上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板书:美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你还学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1)外洞大(板书: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3)内洞奇(板书: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板书:深黑的石洞)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讨论泉水的路线。

(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

(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说明了什么?(说明孔隙小)板书: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有什么感受?投影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六)总结全文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八)布置作业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一、课文题目二、文章中心三、材料安排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逐一(zh* zhu$)蜿蜒(w3n w1n)即使(j@ j0)2.组词:浙()稍()蜿()逝()稍()碗()蜒y2n()曲q&()系x@()蜒y2n()曲q(()系j@()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