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1篇】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三、说教学过程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
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
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
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
”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2篇】文本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孔隙”一段,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由初写同学们,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逢节假日,我们总爱外出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你们都到哪里玩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00字左右)二、生成目标整体感知1.(ppt出示)学习目标A级:自由初创,尝试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B级:定向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C级: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写一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抒发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理清路线,概括内容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
三、定向阅读虚实融合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
(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流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是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往下流,会随着山石的变化,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2.默读课文第4至7自然段,想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交流、汇报:洞口——宽外洞——大孔隙——狭窄内洞——黑、奇、大3.最吸引作者的景点是空隙和内洞,叶老先生是怎样具体写空隙的和内洞的特点呢?孔隙——狭窄(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
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狭小)朗读感受空隙的狭小。
内洞——黑、奇、大①学生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体会内洞“黑”。
②还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引导结合“在内洞走了一转……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内洞的大。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内洞的特点。
4.整合过渡句,再次体会游览顺序。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孔隙)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出洞)齐读表示景物转化的句子,体会表达顺序。
总结:游记课文,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写景,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还要运用表示景物转换的过渡句。
四、积累借鉴应用再创请同学们结合定向阅读的收获,对照写作技巧,对初创作品进行修改,完成后交流。
1.是否按一定顺序来写景物。
2.印象深刻的景物是否重点写。
3.是否运用修辞手法及表示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4.是否写出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交流展示评议提升请同学交流展示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重点景物如何详描述?2.举例说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哪一方面值得你学习?4.提出修改建议,写下批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3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