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

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

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

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二、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常用工具书的类别、性质、功能、特点;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能辨析古汉语同义词。

学习文选增强感性认识。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掌握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和古今词义的差异情况。

文选一、《郑伯克段于鄢》二、《齐桓公伐楚》三、《宫之奇谏假道》四、《晋灵公不君》五、《齐晋鞌之战》六、《楚归晋知罃》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1、具体方式类型2、直音反切直训譬况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二、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的扩大 1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二、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情况1、联绵词2、叠音词3、偏义复词三、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 相似类比B 相关借代C 相因推导 2、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的定义3、词义引申的脉络A 连锁式B 辐射式三、词的假借义思考题: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常识掌握汉字构造的理论“六书”,字的本义以及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和鉴别。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六书”的识别;“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文选一、《冯谖客孟尝君》二、《鲁仲连义不帝秦》三、《触龙说赵太后》通论:(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2、四体二用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汉字结构辨析5、形声字的结构分析A、常规结构B、位置反常C、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方法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A定义 B形体 C成因 D辨识二、异体字A定义 B类别 C辨识三、繁简字A定义 B类别 C转换(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14学时。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常见的几种句式特点及常见格式,并能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关文句。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文选 1、《论语》(八篇)2、《礼记》(2篇)通论(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四、语气词“也”的特点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1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 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矣”的用法六、语气词“焉”的用法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一、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不”“弗”的用法三、“毋”“勿”的用法四、“未”的用法五、“否”的用法六、“非”的用法七、“无”的用法八、“莫”的用法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谁”“孰”“何”的用法三、疑问代词“安”“恶”“焉”“胡”“奚”“曷”的用法四、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五、疑问语气词“与”(欤)“邪”(耶)的用法六、语气词“哉”的用法七、几种表示反问的说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12学时。

第四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熟悉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汉语中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及其区别;“者”“所”的用法。

文选一、《寡人之于国也》二、《文王之囿》三、《许行》通论(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通论(十二):代词一、人称代词“尔”“汝”“若”“而”“乃”“其”“之”的用法二、指示代词“是”“兹”“尔”“若”“然”“焉”“诸”“或”的用法三、“者”的用法四、“所”的用法五、“者”和“所”的区别(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汉语中的介词、连词的使用情况,熟悉古汉语中的词头、词尾。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常用介词“于”“以”“为”的用法,连词“与”“以”“而”的用法。

文选一、《墨子?非攻》二、《老子》三、《荀子?劝学》四、《北冥有鱼》五、《劝学》六、《五蠹》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与”的用法二、连词“与”“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虽然”的用法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六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诗经》的用韵情况,掌握古汉语中的古音通假现象。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音通假;古韵三十部。

文选一、《国风》《关雎》、《卷耳》、《桃夭》、※《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二、《小雅》《节南山》三、《大雅》《公刘》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一、《诗经》的韵例二、《诗经》的韵部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六、常用假借字的辨析(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第七单元(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古注的体例、类型、术语和训释方式,能读懂带有旧注的古文。

(二)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古注的体例;古注的训释方法。

文选一、《离骚》二、《国殇》三、《渔父》四、《山鬼》五、《衰郢》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一、《史记》三家注二、李善《文选》注三、如字;变读;衍;夺(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