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五) 63字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253.【说】(一)说明,解释。

论语八佾:“成事不~。

”(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

)又名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

”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

说服。

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

喜悦。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

”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一)读tīng,又读tìng。

听。

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

”引申为理会。

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

听从。

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

”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

旧又读tìng。

治理,判断。

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

〔~事〕(1)治理政事。

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

中堂叫“~事”。

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

”晋书陶侃传作“厅事”。

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

任从,由着,放任。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

”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一)损坏,伤害。

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

跟“誉”相对。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

”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称赞。

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

”引申为好名声。

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

”现代变为双音词“名~”。

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鼓励,奖励。

与“惩”,“沮”相对。

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

”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事君者。

”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

”又表示奋勉。

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

”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

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

直到中古还是这样。

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

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一)坐。

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

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

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

”又名词,住处。

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

”又为当或任。

老子二章:“功成而弗~。

”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

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

”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一)从低处走上高处。

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

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一)从高处往低处看。

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

”今成语有“居高~下”。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诗大雅大明:“上帝~女。

”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

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

”后代双音词有“莅~”,“光~”。

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

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

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

”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

”(陴:读pí。

城上的短墙。

)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汉书霍光传:“朝暮~。

”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一)走过,经过。

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

”引申为超过,胜过。

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

”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

”又为过分。

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

论语学而:“~则勿惮改。

”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ò),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一)称量物体的轻重。

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

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

”引申为举荐,推举。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

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

”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

”引申为称述,述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èn。

相称,适合,配得上。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

”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一)读liáng。

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

”引申为量长短。

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

名词。

斗斛之类的量器。

论语尧曰:“谨权~。

”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

”引申为容积,分量。

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

”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

”又为度量衡的规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

”(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三)读liàng。

才具,才华抱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

”又吴志周瑜传注:“瑜雅~高致。

”又特指宽容人的限度,度量。

晋书武帝纪:“帝宇~弘厚,容纳谠正。

”(谠dǎng:直言。

)南史宋高帝纪:“上少有大~。

”(四)读liàng。

审察,揣度。

孟子公孙丑上:“~敌而后进。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敌寡众。

”今成语有“~力而行”。

264.【鬻】读yù。

卖。

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

”265.【市】(一)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

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贾不贰。

”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於~,则商人不少矣。

”按,“城市”、“市镇”由此意义发展而来。

(二)买。

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以何~而反?”又:“窃以为君~义。

”266.【假】(一)借。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道於虞以伐虢。

”引申作凭藉的意思。

荀子劝学:“~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又:“君子生非异也,善~於物也。

”又“假寐”二字连用,指不脱衣冠睡觉。

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寐。

”(二)不是真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注意:在“真假”这个意义上,先秦一般只用“伪”,两汉以后才用“假”。

(三)如果。

史记淮阴侯列传:“~令韩信学道谦让。

”[辨]假,借。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

“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

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离】(一)分散,分离。

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

论语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

”楚辞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今成语有“若即若~”,“悲欢~合”。

(二)遭受。

触犯。

离骚:“进不入以~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韩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罹”。

268.【合】(一)闭,合拢。

跟“开”相对。

战国策燕策二:“蚌~而钳其喙。

”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与君绝!”引申为对合,符合。

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

”又为会合。

论语宪问:“桓公九~诸侯。

”(二)两军接触(交战)。

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馀手及肘。

”史记萧相国世家:“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

”近代双音词“回~”由此发展而来。

(三)应该(后起义)。

杜甫岁晏行:“好恶不~长相蒙。

”白居易与元九书:“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四)全(后起义)。

旧唐书陆德明传:“~朝赏叹。

”269.【因】(一)动词。

依靠,凭藉。

左传僖公三十年:“~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

”引申为顺着。

庄子养生主:“~其固然。

”又为接着。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又为因袭。

论语为政:“殷~於夏礼。

”〔~而〕趁此,就此。

史记陈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词。

表示“通过”的意思。

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

表示“由於”的意思。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绝国:辽远的国家。

骞:指张骞。

)注意: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

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

(四)名词。

缘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而至前。

”(五)副词。

于是。

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烧其券。

”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杀襄强。

”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得观所谓石钟者。

”270.【改】变更更换。

论语雍也:“回也不~其乐。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

”[辨]更,改。

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

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271.【作】(一)起来。

论语先进:“舍瑟而~。

”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

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

”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

论语述而:“述而不~。

”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272.【为】(一)做,造作。

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

”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

论语先进:“~国以礼。

”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

”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之所。

”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

”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些意义。

引申为当作,作为。

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

”又为变成,成为。

庄子逍遥游:“化而~鸟。

”又为叫作。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鲲。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芷。

”又为算做,算是。

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