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格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
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主要起因于心理学 家们对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的认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实验研究固有的缺 陷,如人为性、一次只能考虑少数几个变量、 外部效度低等日益暴露出来了。 为了克服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者 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当走出实验室,于是出现 了心理学研究生态化的思想倾向。
以上两种方法皆采用观察现象或外部特征的
方法,强调先天作用,缺乏科学依据,现在 已被摒弃了。
(三)人格测验的发展简史
科学的人格测验时期 高尔顿于1884年提出:构成我们行为的品格,是一种明 确的东西,所以应该加以测量。他尝试通过记录心跳和 脉搏的变化来测量情绪,通过观察社会情境中人们的活 动来评估人的性情、脾气等人格特征。这一切标志着科 学地评估性格的开始。 克瑞普林(E.Krapelin)则是人格测验的先驱,他最早将 自由联想测验用于临床。 近几年来,经过心理学家的努力,已发展了许多科学地 评估人格的技术,并发表了具备优良特性的人格测验, 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罗夏墨迹测验等等,为评价人格提供了科学工具。
三、 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
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可以用
以下模式图表示: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所谓范型(或范式)(paradigm)就是一套科学习惯,是某 一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在一定时期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并为以后几代的工作者暗暗的规定了一个领域里应当研究什 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Kuhn,1962)。简言之,范型就是 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 一套理论和方法。 在同一个时期,人格心理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型,往往 同时有多种范型或理论流派相互竞争。 六大人格理论都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型。p19 这些不同的理论范型,在解释说明各种人格问题时,往往采 用不同的概念、假设和理论。
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的
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 通过推论做出假设。
缺乏社交技能导致孤独:1、孤独者比不孤独者
较少主动发起谈话;2、孤独者不能正确了解别 人对他们的看法;3、孤独者在社交场合比不孤 独者有较多不恰当的话语
第三阶段为检验。研究者运用操作性的研究
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 作品分析(如信件、日记、个人传记等)等等方 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 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临床心理学家大多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
2、评价
优点: 1)个案研究注重细节,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的描 述 2)个案研究一般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进行,避 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它能在较大程 度上代表自然状态下的情形) 3)通过个案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 料,进而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 4)个案研究以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为其特色
一、人格评鉴概述
(一)何谓人格评鉴 人格评鉴(personality assessment)是指在具体的 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个体人格资料的过 程。 人格评鉴、评鉴技术、测量(measure)、测验(testing), 这些术语可以交替使用。它们都表示一种程序,即 系统的获得有关个体人格资料的过程。 人格评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收集到资料之后, 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 能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格评鉴(人格测量)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六、人格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行为主义和 社会学习理论
抑郁的稳定性
遗传/生物因素 没有自我价值感 环境导致抑郁 信息如何解释
某些人更易抑郁
天生爱抑郁 不能接纳自己 缺乏积极强化物 抑郁的认知图式
认知流派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在人格理论的评价中,有以下几条标准:
1、精确性 2、可检验性 3、概括能力 4、简洁性 5、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
二、人格测量中的量表鉴定



1.信度 作为一个好的测验,其结果必须可靠。所谓可靠, 是指多次测量的结果保持一致。人们通常把测量结果的可 靠性称之为信度,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信性程度。 2.效度 一个测验无论其信度有多高,若效度很低也没用。 高效度是一个良好测量的最重要的特性。效度是指测量的 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3.常模 常模表示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通过确定代表性 样本的成员在测验中的实际行为,从而在经验上建立常模。 然后,任何个体的原始分数,参照由标准化样本所得出的 分数分布,以找出他或她在那个分布中的位臵。
(五)伦理性原则
第一、被试自愿参加。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 第三、有利的研究设计。 第四、被试自愿终止。 第五,充足补救。
三、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

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 材料。
如我们看到有些人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从唯物辩证法的质量统一观来看,人的心理
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 方面。这就规定了心理学研究应同时重视定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心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揭示变量和因素之间 的数量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定性分析, 以便对心理现象的本质、意义的描述和解释。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
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 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 段性等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 本质与规律。 人格理论具有一般科学理论的功能,包括指 导启发的功能、组织整合的功能、解释说明 的功能、预测发现的功能等。
并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相关研究的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
2、评价:
优点:1)省时省力,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数据,
结论有更好的推广性;2)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 供线索;3)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 况,减少人为性;4)可以研究一些伦理上法律 上无法控制或操纵的变量。 缺点:1)被试报告的真实性受怀疑2)不能做出 有效的因果推理。
三、人格评鉴方法
(一)访谈
(二)自陈量表 (三)评定量表 (四)投射测验 (五)心理生理学技术
(一)访谈
访谈(interview)是访员和来访者面对面的直接交 谈以获取资料的过程。 访谈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 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据问卷或访谈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进行猜想和解释而形成的经验,又叫日 常理论。 人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我 们普通人都有关于人格的经验与体会,在其 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抽象,就可能产生各 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 如“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打不成器”
缺点:
1)以特殊的个体为研究对象,强于质的综合
判断,弱于量的分析比较,难以直接引出普遍 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他人进行重复和 验证。 3)个案研究的数据常常来自被试的回忆报告, 这种信息的可靠性很难保证
(二)相关研究取向

1、涵义:
相关研究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测量

在用以上标准评价人格理论时,要坚持两点论与历 史主义的观点:
所谓两点论,就是把科学理论看做是相对真理,在评价
理论时,既要看到理论的优点与长处,还要看到理论的 不足与缺陷。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其长处,克服其不足, 推进理论的发展。 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就是要看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社会根源,把该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 考察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历史上各种人格理论 的积极与进步意义。
例子1 精神分析
攻击性 无意识的死本能 实现目标受阻时
特质流派
生物流派 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和 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稳定性
遗传/生物因素 本性善良 学习获得 信息如何解释
偷针与偷金
天生爱攻击 需要不能满足
强化、模仿、榜样
认知流派
对威胁的感知
例子2 精神分析
抑郁 无意识的愤怒 转向内心的愤怒
特质流派
生物流派 人本主义
(三)实验研究取向
1、涵义:
通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
(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 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和巴甫洛夫。
2、评价:
优点: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力求客
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做 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 缺点:1)实验情景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 的外部效度不够高;2)实验研究一次只能操纵 某个或几个变量,难以全面把握纷繁复杂的人 格现象。
(三)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元素分析是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把现象整体
分解为部分或因素,进而在部分或因素水平 上解释处于整体水平的心理现象。 但在人格心理研究中,我们更应该从整个心 理系统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去探讨。 近来心理学研究中还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学 科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四)
表进行 半结构式访谈是事先有一定的题目和假设,但实际问题 并未具体化的问题 非结构式访谈是事先完全没有一定的题目和假设,其中 的试探提问也尽可能是中立的、很简短的,常用于心理 治疗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