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4之特质流派

人格心理学4之特质流派

第三章特质流派特质流派假定人格特征:1.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

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

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性等。

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1. 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如,外向性◆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

如马基亚维里式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次级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巴纳姆效应:人类个体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2. 人格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法: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如果断性或焦虑。

测量每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分数进行比较。

—个案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3、奥尔波特关于健康成熟的人格描述什么是健全人格?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人”来描述,罗杰斯则用“功能充分发挥者”来描述,而奥尔波特则用“成熟者”来描述。

成熟的人格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扩张。

他应该能够参加各种各样极其不同的活动并从中感到愉快。

他对很多事都很满意,而不只限于极少种而且是老一套的活动。

例如,自我扩张包括对未来计划与希望的形象化。

成熟的个人必须能够和别人热情相处、情绪稳定和心安理得。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外界现实,他应该是实事求是的。

他应该有幽默感和洞察力。

说到底,成熟的人有一套统一的人生哲学。

二、亨利·莫里1. 把心因性需要看做人格的基本要素。

根据莫里的观点,一种需要会根据其在一个人的需要层次上所处的位置和这个人所处的情境而对行为产生影响。

2. 主题统觉测验(TAT):是一种投射性测验,这种设计是为了获取那些不容易进入有意识思维的材料。

3. 心因性需要: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

他假定这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

三、雷蒙德·卡特尔1. 卡特尔的人格结构理论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倾向。

人格特质结构的网络: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各种特质彼此之间并不是松散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他用特质的阶层联系表示人格构造。

第一层次分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两种。

第二层次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这些特质和第一层次的特质交互联络。

由于根源特质被认为是因子,因此,它具有复杂的下位构造。

即根源特质的下层为第三层次,包含有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种。

第四层次分为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以及气质特质三种,它和第三层次交互联络。

第五层次从动力特质中分出能(erg)和外能(metanerg)两种,从能力特质中分出知觉和运动两种。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 他致力于确定基本人格结构。

他使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来确定构成人类人格的基本特质有多少种。

根源特质:组成人类人格的基本特质。

3. 因素分析有局限性,其主要局限性之一是该方法受所收集的资料类型的制约。

四、“大五”近期研究提供了相当一致的证据,证明人格是由五个基本维度构成的。

虽然问题依然存在,但迄今为止的诸多证据趋向于支持五因素模型。

“大五”:求新性(Open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OCEAN(海洋)◆神经质: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解情况将其置于一个连续体的某处。

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的测量上会得高分。

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容易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

那些趋向于某一种消极情绪的人通常也会体验到其他的消极情绪。

在神经质维度上得低分的人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外向性:极端外向、极端内向;◆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

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心。

在求新性上的高分者是不依习俗的、独立地思想者。

得低分者则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食物胜过喜欢新事物。

◆亲和性:得分高的人往往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有同情心。

而得分低者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

亲和性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社会交往更愉悦,与别人争吵更少。

◆尽责性: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居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

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

(有些研究者称之为成就意志维度或工作维度)五因素模型的新近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兴趣。

虽然“大五”的几个维度都与商业世界中的绩效有关,但许多研究表明,尽责性也许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

五、自陈式调查表特质工作者在其工作中一般采用自陈式测量。

应用最普遍的自陈式调查表之一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施测者需注意自陈式调查表固有的问题,包括伪装、粗心大意、恶意对抗以及反应倾向。

六、大五人格因素模型高登伯格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后来学者们经过进一步验证,形成了“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

五个因素:开放性(openness):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对信誉的测量。

外倾性(extraversion):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宜人性(agreeableness):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七、特质学派人格理论的贡献与局限1. 贡献:(1)奥尔波特、莫雷以及其他早期特质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的实证性质,使得他们有别于其他人格理论的创建者。

与弗洛伊德和许多新精神分析主义者依赖直觉和主观判断的做法不用,这些特质理论家都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建构。

像卡特尔等一些理论家专门让数据来确定其理论,然后再进一步接受实证方法的检验。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仍困绕着其他流派的偏见和主观性。

(2)在许多方面的有效的应用性。

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对来访者进行诊断时总是根据惯例而使用特质评价。

教育心理学家在工作中也使用特质测量。

工业心理学家也经常使用人格特质测量作为招聘和晋升员工的依据。

就业指导咨询人员也经常根据特质分数来帮助客户选择职业。

尽管错误地运用这些分数会导致特质测量的滥用,但这些测量的如此普及和流行就已经证实了许多心理学家对其价值的肯定。

(3)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有关人格的期刊都充满了各种有关不同人格特质的调查。

每年都有许多新的人格量表被编织出来和发表。

通过人格特质的测量来预测行为,现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一个标准特征。

2. 局限:(1)对特质流派的批评常常不是针对这种方法所宣称的内容,而是针对这种方法所忽视的内容。

特质心理学家根据特质来描述人,但却常常不解释这些特质是如何产生、或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得分过高或过低的人。

例如,我们对那些在考试焦虑、自我意识和武断性测量上得分异常的人能做些什么?了解这些分数有助于教师和雇主为人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任务与工作,但是却没有一个心理治疗学派是从特质流派发展而来的。

特质研究方法在查清潜在问题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应用性。

(2)缺乏一个统一的结构。

虽然所有的特质理论家都使用实证的方法,都关注对特质的确认,但是却没有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最基本的框架结构把所有的理论统一起来。

例如,有多少种基本特质?莫雷把人格简化为27种心因性需要,卡特尔发现存在16或20种基本的人格要素,而大五人格理论认为是5种基本特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