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1 引言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优化产业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宏观环境背景中与具体的区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 广西产业结构现状与特征改革开发三十几年来,广西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改善。

而广西产业结构在这三十几年的演进过程中,并未发生显著的质的变化。

2.1 广西产业结构总体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明显:工业基础的薄弱造成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高。

1978年以来,广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总体演进趋势是: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步下降,从1978年的40.9%下降到2009年的18.9%;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现波动式上涨,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1978年的34.0%增长到2009年的43.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一定幅度的增加,从1978年的25.1%增长到2009年的37.2%。

虽然经济增长也促使广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从现状来看,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度化水平(见表1),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偏高,发展基础薄弱。

2009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9%,明显高于11.6%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库茨涅兹模式和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中的标准结构,与钱纳里模式的标准结构基本相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虽然第二产业43.9%的占比在三次产业占比中已经最大,但广西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面阶段,与全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比较起来,这一比重还明显偏低,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为37.4%,低于库茨涅兹模式标准结构和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标准结构,也低于全国同期水平5.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如表(1)内容人均GDP 第一产第二产业第三产标准业业库茨涅兹模式(1971) 1000美元(1958年) 10.9 48.4 40.71000美元(1964年) 18.6 31.4 50.0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1970)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1989) 1000美元(1980年) 22.8 39.4 37.811.6 46.8 42.6全国平均产业结构水平3677.86美元(2009年)广西产业结构水平2430.51美元(200918.9 43.9 37.2年)2.2 产业结构现状的具体分析2.2.1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生产效率低近年来,广西经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等措施,第一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广西第一产业的发展。

2008年广西第一产业20.3%的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还高4.7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广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情况来看,2008年广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549.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5.2%,比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6个百分点,表明第一产业占用的劳动力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农村闲置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通过广西较高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和较低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农业生产效率还很低。

2.2.2 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结构低层次2009年广西第二产业增加值只占西部地区的10.6%、全国的2.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也比西部地区低3.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

这表明广西工业总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前端。

从工业发展的情况看,庞智强2007年的研究表明,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很大,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考核,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最后阶段。

这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相反这也恰恰暴露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广西亦是如此。

总体而言,广西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如下特点:首先,从企业单位数量构成情况来看,重工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并呈现逐步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52.9%上升为2008年的61.5%;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偏低,由1995年的1.1%下降为2008年的0.5%。

这样的工业构成很难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难以增强。

其次,分行业看,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化、冶金、机械、电力七大支柱产业中有色金属、石化、冶金都是国家重点淘汰产能的行业,且2009年七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4%,表明支柱产业占广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而支柱工业产品结构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产值比重较小,分层次、多样化的工业体系还尚未形成。

2.2.3 第三产业层次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就三次产业占比而言,广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超前,从2000年到2006年间占GDP的比重一直最高,到2009年仍保持着37.2%的较高水平,如果由此判断当前广西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高度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从第一产业为住、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顺次转变的,服务业的主导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高、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上的。

而广西第三产业比重高则是由于工业不发达所致,并非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从就业结构来看,2008年广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95.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4.8%,大幅低于全国的33.2%,表明广西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还比较弱,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

就产业内各行业演进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业、租赁服务、文化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批零商贸、饮食等行业比重逐渐下降。

但目前广西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传统行业推动的,特别是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广西2008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9%、7.0%,分别比全国高3.7个、1.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4%、9%和6.8%,分别比全国低0.4个、0.1个和7.2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低端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2.2.4 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竞争力不强广西有沿海、沿边的地缘优势,接收东部产业转移、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十分难得。

但受各自地区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市不注重基础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相辅助行业的发展,而竞相盲目发展投资少、短期回报快的行业,这样就造成了广西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竞争力差的局面。

目前,广西的轻重工业结构、加工工业结构以及工业产品结构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规模不经济两重经济效率损失,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的短缺与部分加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

工业内部大都是以资源开发型的工业为先导,而轻工业和加工业发展滞后,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各地区之间没有形成促进和互补关系,协调效应较差,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

3 问题分析近几年来,广西产业结构已经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

但是还存在着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较低、区域专业化特征不明显等问题。

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应注意以下的问题:3.1 形成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新型产业结构目前,广西的信息制造业发展弱小,在信息软件业设计方面较差,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但是,由于信息产业具有高度创新、高关联度与高度渗透、高劳动生产率等特点,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以及对信息要素的运用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广西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产业的结构质量。

在第三产业方面,广西位于中国-东盟交接的前沿地带,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要把加速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着力构筑中国-东盟信息中心,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原有的第三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在制糖产业、汽车产业、铝产业等原材料产业设计、制造、销售等领域内充分发挥信息龙头作用,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第一产业方面,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布局、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农业的市场化运营效率,增加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3.2 从区域经济合作中选准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产业结构,需要考虑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从“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向“小而精”产业结构转变,聚焦于某一产业或产业环节,加强创新,做“精”做“深”,培育成区域的产业增长极。

广西要把三次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放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考虑,着眼于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构建广西畅通快捷的物流通道体系、商贸和要素市场体系、大通道体系等基础产业,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做大旅游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国际化的加工制造中心,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3.3 加快各产业部门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攀升鉴于目前广西各产业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段,应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正确认识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例如,加快甘蔗种植业、制糖产业向食品工业转变,氧化铝、电解铝向铝材加工发展,林业向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钢铁工业向新型钢材工业发展,传统制药向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等等,实现资源型产业向加工型产业转变、初级加工型向深加工型转变。

在区域产业价值链攀升过程中,要充分创建人才激励机制,疏通创新的渠道,提高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加强产业知识产权的生产和保护,逐步提高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最终向以知识为本的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3.4 加强城乡互动,发展特色各异的产业集群优化我区产业结构,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等方面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围绕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构筑产业集群。

鉴于广西重化工业的落后状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利用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当前的发展机遇,在保障环境的前提下构筑新的重化工业集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