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
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
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
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代表人物还有贾岛、卢仝、李贺等人。
6、不平则鸣所谓“不平”,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即“不平”心态的肯定。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
7、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涛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8、韩柳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质是一场儒学之复兴,或曰乃当时政治改革之一方面,即文风方面之改革。
唐自安史之乱起,国家一蹶不振;皇帝与士大夫遂有强烈之中兴愿望,于是政治上之永贞革新,经济上之两税法及文化上之新乐府运动,便先后产生。
古文运动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此种社会需要而开展起来。
所谓古文者一:从形式上言,所谓古文,即指散体文,专与句式整齐之骈体文对举。
二:唐以前无所谓古文之称。
以时代而言,韩柳诸人所谓古文,专指秦汉之散体文,其文风简古,句式错落不齐。
所谓运动者唐时本无运动之名。
所谓运动者,乃指中唐时韩柳等人,以古义相号召,并自觉追求儒家之道,出以散体之文,进行有意识之创作之现象,最终形成一种文学思潮。
后人总结前代文学史,将此种文学思潮,归纳为一种运动(即古文运动),非韩柳之时即有运动之称也。
古文运动之历程李谔(隋文帝时)——陈子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韩愈,柳宗元——皇甫是,李翱——孙樵9、五原《原道》,《原人》,《原性》,《原鬼》,《原毁》。
10、唐传奇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唐传奇的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的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而且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并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更加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
在唐代的文言小说中,轶事与志怪两类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真正传奇体制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很多,但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
11、花间集《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
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形成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花间词的这种特点对词体文学的特征影响极大,“诗庄词媚”一说的成因即与它有很大关系。
12、韦柳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柳宗元的并称。
韦柳均系中唐诗人,诗格相近。
分析题1、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之处王维、孟浩然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一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人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
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
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我”,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其次,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而孟浩然在融景入诗时,常将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从而形成自然冲淡、诗味醇厚的特点。
再次,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
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诗作中都可看出二人的区别。
2、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对比李青莲诗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诗佳处在力透纸背。
(北江诗话)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逺离别等,子美不能道。
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严羽《仓浪诗话》)3、概述韦应物的诗歌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他早起所写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很明显的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直之后,在他后期的作品里,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
令人眷恋的盛世已去而不返,一切犹如梦境,诗人对从政已经感到失望,感情退回到个人生活的天地里,欣赏山水之美和闲静乐趣,从中寻求慰藉。
向往隐逸的宁静,有一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这种归结于静穆空寂的是个情调,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是相同的。
4、以文为诗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首先,他常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51个带“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可以说,韩愈有意识地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
其次,韩愈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如其《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浞用其韵》,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有些诗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韩愈常进行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
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5、白居易《新乐府》的得与失(优缺点)优点: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坐,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集成,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新乐府》因为有着过于鲜明的政治功利性,故不免以损失艺术价值为代价,表现为三点:一:重复罗嗦。
《新乐府》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做不必要的重复。
二:无感而作。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枯燥乏味。
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情,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有一间之隔。
三:直露浅俗。
在语言的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于直露无隐,又是一件简单的实力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蓄。
6、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写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请分析。
文起八代之衰:反对前八代以来的平庸流俗的骈文,进一步开创散文体,使得散文体创作气象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