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人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江西省吉安县中 尹贤明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 以课件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步骤:
一、以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留下了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宝黛爱情让人柔肠百结,黯然魂销;
梁祝爱情让人肝肠寸断,荡气回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展示文本和画面)
二、播放《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段:“碧云天,黄花地……。”
清秋时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柒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景此情,怎不
令人伤感落泪呢?请看画面:这里,布满青云的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崎岖的山路上,一对送别的行
人正慢慢地走着,车轮辗过铺满落叶的地,就在这一派荒落衰败的秋景之中,一对多情人就要离别了。请
听……透过刚才萧条凄历的秋色,听着女主人公凄切的唱词,我们也体味到了男女主人公伤别时的那种悲
愁和痛苦。
三、展示,《雨霖铃》全文和“长亭送别”图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今天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来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
哀怨,那份缠绵吧。(听朗读录音)
四、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
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群妓女
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
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
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展示课文)
五、展示《雨霖铃》全文,让学生自由吟读;然后教师对课文内容和结构作简单讲析,最后播放课文朗读
录音,再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吟读课文,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2分钟)
全班齐读课文。(展示“内容简析”四字)
2、这首《雨霖铃》叙述了一段委婉凄测的故事。(展示上片内容)词的上片主要写一对恋人离别时的难舍
难分的情景:开头几句交待了离别时的环境;中间几句主要写临别时的依恋,一边是恋人难舍难分,执手
相看,一边是开船的不断催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去向
和行程。(展示下片内容)词的下片是想象自己离别后的景况和痛苦,首先想到醉酒可以忘记一切,可是
酒醒之后,凄清孤苦,更添十分。最后想到别后有景无人共赏,有情无处倾诉,无论良辰,还是好景,都
形同虚设。
3、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听完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放朗读录音)好,
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读一遍课文,大家欢迎。……(教师简单评价)
六、分解赏析:将全词分成七幅画面进行分解赏析:
(展示第一张图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赏析: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鸣叫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阵雨,作者在描写
环境的同时,渲染了一种送别的气氛。(抓住“寒蝉”“长亭”)
(2)、设问:“骤雨初歇”改为“细雨连绵”好不好?
“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淒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
离情自然更浓。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3)、训练:请同学们为这个送别的环境补充一些景物,使这幅画面的内容更丰富。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评点:“秋风秋雨愁煞人。”
(展示第二张图片)
1、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赏析:在京都门外设置的别筵上,词人显得情绪低落,因为他留恋情人。刚好下了一阵雨,
在长亭中他和情人可以多眷念一会,可惜不久雨停了,船工催促着启程。连老天爷都不让两人多呆
一会。这种情景,哪那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2)、评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展示第三张图片)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赏析:分别的时候到了,没有办法,只好拉着情人的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睛都充满了眼
泪,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情涌上心头,竟使得咽喉阻塞,半句话也讲不出来。这几句细腻地刻画
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2)、训练:请同学们为男女主人公设计一两句告别话。(通过幻灯投影出来,请一男一女两个同学
上来念)
徐志摩《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
(3)、评点:“别有幽愁暗恨生。”
(展示第四张图片)
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赏析:词人想到自己将一叶孤舟,飘泊在千里烟波里,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
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那无边广漠之中,正是离人浓得化不开的无比寂寞怅惘的愁绪。
(2)、训练: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在春天送朋友远行,通过孤帆远去的那一派与天相接的空空茫茫的流水,那
远而长、空而茫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呆立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凝滞的眼神。
(3)、评点:“离愁渐远渐无穷。”
(展示第五张图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赏析: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测,这是古人常用的笔法。
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评点:“愁愁愁,离人心上秋。”
(展示第六张图片)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赏析: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作者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勾起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使人顿感眼前的孤单、
寂寞。人常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这里只有凄清的气氛,清幽的风景,绵远的离愁。这里
只有野水荒岸,没有了琴声笛韵;只有晓风入怀,不见了情人相依;只见残月悬空,不见了情人明眸泪眼。
此情此景,令人心碎,这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名句,已成了柳永词的风格的代名词。
(2)、评点:“举杯消愁愁更愁。”
(3)训练:替换意象进行比较鉴赏。
A、枫林岸朝霞红日(热烈)
B、衰草岸枯枝寒鸦(萧条)
(展示第七张图片)
7、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赏析:作者设想自己身在异地他乡,那里的江南好景美不胜收,江南美女更是比比皆是,只是离
开了心爱的人,再好的景,也形同虚设,再美的人也不会看在眼里,表达他对情人感情上是多么的专一。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本
可是他不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也没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的胸怀。
(2)、评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七、归纳小结
(展示七张图片)
1、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词人明明愁绪满怀,词中却无一“愁”字,但每一个词句中都蕴含了无穷无尽的愁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示“愁”字)
3、下面再把这首词的内容、感情和写法小结一下。(展示小结内容)
(1)、内容:冷落的秋景,难舍的离情
(2)、感情:离别的痛苦,失意的伤感
(3)写法:情景交融,虚实相间
八、朗读背诵
1、请欣赏课文朗读片(展示画面)(注意人物的语调和表情)
2、请七位同学上台,分别朗读课文的七句话。
3、进行分解背诵练习……
4、全班全文背诵
九、戏曲欣赏(注意景物、色彩、音乐、唱词和人物心情)
(展示《西厢记。长亭送别》
十、展示结束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没有那种豁达的气度,没有那种宽阔的胸怀,他眼里
的良辰好景只是虚设,他心中的千种风情也只能与自己说。
今天,我们欣赏柳永的《雨霖铃》,尽管也是“清秋节”,却不再是“伤离别,”而是大家同聚一堂在
优美的黄梅戏曲中共享“良辰好景”,共诉“千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