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

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0引言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

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

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

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

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

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

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

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1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研究1.1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发展历程和批判性地域主义丰富的实践实例相比,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

在国外,最早体现这个思想的是刘易斯·芒福德,他对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理解都分散的分布在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从早起的《棍与石》到《技术与文明》和《南方周末》再到之后的《历史中的城市》和《城市前瞻》等。

在对刘易斯·芒福德书中的理论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亚历山大·楚尼斯写了一本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最近50年以来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并且介绍了一些案例。

之后肯尼思在他的书中详细清楚的介绍了楚尼斯的理论,他的研究极大推动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

在国内,上世纪末的时候吴良镛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理论,他发表的论文《乡土建筑的现代性,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以及他所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充分推动了国内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他的思想与作品对国内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的作用。

另外清华大学的王路、单军、李晓东等人对批判性地域主义也有不同方向的研究。

1.2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概念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吴良镛先生的观点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实质就在于它既能充分的结合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长远的发扬时代批判和创新精神。

”楚尼斯在他的书中提到“批判性地域主义并不是建筑界的专属名词,而是一种思想,作为指导我们的思想。

为了更加精确和直观,我们在前面加上了‘批判性的’,以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地域主义’。

”两位大家说的话来看,批判性地域主义和一般的“地域主义”不同,批判性地域主义是对地域文化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的继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批判性地域主义并没有把全球化趋势和突出地域性特色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双方,相反的它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最重要的是它也对其本身进行批判,这样理论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

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办法概括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定义。

因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常数,它随时间和地区而变化,所以没有明确的定义。

1.3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特征既然没有界定清晰的定义,那就研究一下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特征,期望有助于对这个理论实质的了解。

通过查找资料,得出以下五个特征:1.3.1批判性地域主义没有定式的风格,它的表现不是从形式上来表征,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内容、技术等方面直接入手。

1.3.2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基础是在传统地域主义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地域主义的特征大多也都适应批判性地域主义。

批判性地域主义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运用地方特色的材料和手法进行建筑的建造。

1.3.3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统一,批判的地域主义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精神的建筑。

1.3.4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批判性地域主义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存自己的地域特色,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3.5可持续发展,批判性地域主义最具重要的特征。

批判性地域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资源的节约和本地域文化的特色。

这种方法是十分有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

2批判性地域主义对中国地域建筑创作实践的影响2.1浅薄形式转换的伪地域主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中国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

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就是对符号和图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地方特色的一些东西就成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元素。

目前中国大部分都是这种伪地域主义,把新建建筑跟传统建立一种联系,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是目前中国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的体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图1方圆大厦图2福寿禄酒店第一种是对类型化构件的生搬硬套,这种方式最方便、快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成本吧建筑改造成传统建筑的样子来消费和传播。

例如中式窗格、构架、封火山墙等构件。

第二种是对建筑平面的拼接,这种情况也很多见,比如说在做园林空间的时候,任意两个建筑之间有一条小路,都称作曲径通幽。

还有就是一个观光走廊上开了几扇窗户就称作步移景异。

第三种就是对文化图式的滥用。

比如说一个建筑的平面采用了凤凰翅膀的形状就说这个建筑象征着凤凰,又如沈阳的方圆大厦,只是做了个圆形和方形结合的立面形状,就说他代表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北京的福寿禄酒店则更夸张,直接把福寿禄的雕塑放到建筑的外表皮上。

这些对传统进行简单的转换拼接,忽略了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整个环境中,只靠一些吸引人的符号是没有价值的。

更何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靠一个简单的标志,还要有氛围和感受,比如北京天坛,人们站在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图像,还有其他的环境设计,像抬高的路径、苍翠的松柏等,让人们感受到天圆地方。

2.2自上而下的历史遗产风貌保护现在地方政府在对历史地域风貌的追求正在流行起来,这也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一个手段。

这种风貌运动可以分为三类,风貌建设、风貌保护、风貌改造。

风貌建设的对象是新建建筑,风貌保护的对象是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风貌改造的对象是原来已建成的建筑。

在实践过程中,这三者往往同时存在,一起实施创造地方特色,而其中风貌改造的影响和影响范围最大。

这些通常是政府主导的,通过对建筑的立面街道的界面的改造,试图形成一种地方特色。

另一方面,在风貌保护的问题上,新旧建筑如何结合,如何保护历史遗产的地域风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原始风貌时,一方面要保护好已存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也特别要警惕改造和新建部分出现前文所说的对地域传统肤浅的形式转换。

批判性地域主义提出的意义在于批判现代主义对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不重视,它是强调要找寻现代时代背景下的地域建筑,重视传统不代表完全复制,更不是各种传统符号的滥用。

所以说,在进行风貌保护更新的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产生这些问题:第一,对功能的置换,避免历史遗产成为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其他价值的博物馆,尽量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功能空间;第二,设计手法的陌生化,新建部分和遗留部分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历史感,而通过陌生化区别新旧建筑;第三,保护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真实性,这是对历史遗产最基本的尊重与维护,但是要抵制布景化的拼贴。

上海新天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新天地位于淮海中路南侧,是指新天地南里北里和新天地时尚广场,在开发改造之前期内部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和一大会址。

新天地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一次性改造。

新天地对原有建筑的改造主要有三种措施:一、保留了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二、老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三、不同情况的建筑进行不同方式的改造:第一类:基本保留,加固结构;第二:保持屋顶和墙壁,拆除和重建的内部结构;第三类:基本拆除,只保留了门楼。

重建的部分是依照原有图纸建造。

总体来说新天地改造是一种存表去里的方式,就是保留建筑的外表,内部结构重新进行现代化设计。

改造后新天地把原来的居住功能置换为完全的商业功能。

这个案例很好的诠释了应该怎么样既尊重历史,也尊重当下。

3总结回顾中国目前的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虽然有一部分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并且其影响也在逐渐的扩大,但是在现在这种消费和媒体的影响下,建筑中对地域特色元素肤浅而又夸张的转换随处可见。

过分的强调批判现代建筑主义,让我们一会摆向西方,一会摆向传统,唯独忽略了目前的现实。

我们一提起吸收传统精华,就只能想到以前的木构结构,没有仔细判断哪些是适合现代的。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形成一种有现代精神的地域建筑文化,并且既要吸收批判全球也要吸收批判地方。

这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决不是过去的在现。

所以楚尼斯又将批判地域主义描述成“现实主义”的策略。

正确的吸收传统的精华,正确的继承传统是我们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践的时候要正确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不能盲目的追求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而至现代元素而不顾。

参考文献[1]杨林、庞弘,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特征初探[J].建筑学报,2008[2]余松柏,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策略[D].重庆大学,2012[3]杨少林,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4]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5]王颖,卢永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J].建筑师,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