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
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院内的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华北农村民居进屋是灶间和餐厅——堂屋,中间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左右两间卧室,灶台连着暖炕,优点是卧室与灶间有堵墙,避免了油烟进入卧室。
北方四合院延安窑洞三、南北方民居的不同差异南北民居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
首先是屋面用料的差异。
南方民居均采用较大坡度的屋面,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有的采用三合土,铺瓦的瓦片厚而大。
南方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
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
在外墙用料上,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至于层数与层高,南方民居特别是在县城民居建筑中,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内墙隔断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北京的民居基本是单层的,因为在天子脚下,总要谨慎一些。
山西平遥民居就不一样了,山高皇帝远管不了,两层就多了起来。
而且多是清末民初建房的,时代已开明,以银行商号为主,因为特别注意防盗,其设计的房高而墙厚。
四、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造成南北民居显着差别的原因是地域环境,而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总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
这种影响其实在远古时期的半坡和河姆渡就有所反映了。
北方的民居建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御寒保暖。
北方各种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有: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一般灶台连着暖炕,做饭时,炕就热了,可以节约能源。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洞,外砌砖墙显得厚重古朴;北京四合院(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可挡风避寒,夏可阻挡热气);它们都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北方干燥缺水,需要造水窖,水井,山西乔家大院有的房子只有单边房檐,使水流入院内水窖,供人们使用。
同时外围形成高墙,起到防盗的作用。
北方寒冷、干燥、缺乏植被,因此在建筑的色彩上用大红大绿孔雀蓝加以弥补,但皇家的黄色是一种标志,老百姓不能大面积使用。
至于南方民居建筑,首先受到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可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制作人签字:2013年12月【参考资料】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1)(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1)(二)、内蒙民居 (2)(三)、宁夏民居 (2)(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2)(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2)(六)、陕南居民 (2)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3)(一)、江苏民居 (3)(二)、上海民居 (3)(三)、福建民居 (3)(四)、云南民居 (3)(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3)三、少数民族民居 (4)(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4)1)、侗族鼓楼 (4)2)、傣族竹楼 (4)(二)、藏族碉房 (5)(三)、蒙古包 (5)(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5)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5)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臵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