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完成时间 2015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西方美学史
专 业 美学
年 级 14级
注: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
用统一格式稿纸誊正,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
送交评审教师。
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最迟
在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
告单一并交本单位研究生秘书注册存档。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 严霜 学 号 1415123015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严霜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研究鲜有问及。
本论文运用典型分析法集中论述如何破译敦煌造型艺术。
关键词:敦煌造型艺术;艺术再生;路径
0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鲜有问及,只是近来《兰州晨报》和《兰州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上偶尔有些敦煌舞剧演出过程和吨哈哈艺术演出团体如何经营演出,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报道,但是只是对这种敦煌艺术再生现象的报道,并没有提高到理论高度。
1 敦煌造型艺术概述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敦煌壁画也离不开造型这一艺术手段。
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
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
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描摹,而
是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
表达多年积累经验所得。
1.1 绘画风格
较早的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
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
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
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
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见图1.2)。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
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
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1.2
北周(290、428、299等窟)
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
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
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
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
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
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
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见图
1.3)。
图1.3
1.2.线条艺术
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
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
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篙
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
显然逸笔草革,仍不失为一幅
神采生动的白描。
在不经意的
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
然流露于笔墨问的天趣。
敦
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
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
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
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
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
暇。
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
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
而内刚(见图1.4)。
图1.4
2 破译敦煌造型艺术
2.1临摹壁画
敦煌壁画不可移动,但临摹品可以自由移动可以让观众更自由的欣赏敦煌艺术。
中国艺术家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动荡他们仍满怀对中华古代文化艺术的渴望热情,如饥似渴的临摹壁画。
后来又利用幻灯技术,形成了形式整齐的临摹样式和较为突出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整理性临摹的技法和手段一直沿用至今。
1986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定向专业培训的特培生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继承前辈,不断创新,绘制出以敦煌复制为代表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
工作者和艺术家对壁画的临摹,不仅保存了敦煌造型艺术而且为其再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使舞蹈艺术家可以更好的了解、研究敦煌舞的风格,敦煌舞的动律,从而形成敦煌舞派。
比如舞蹈艺术家反复琢磨吴曼英先生的敦煌舞姿白描图才发现敦煌舞S型的曲线运动规律。
高金荣先生在编导敦煌舞训练教材时也参考了《敦煌舞姿》。
2.2 破译古谱
敦煌壁画有许多乐舞场面,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古乐的破译可以让舞蹈家们更好的根据壁画中的舞蹈创作新的敦煌舞。
他们对古乐的破译和研究为敦煌艺术再生奠定了基础,有了古乐,才能更好的理解舞蹈,音乐和舞蹈是姐妹艺术。
现代敦煌艺术再生就直接得益于已故著名音乐家席臻贯先生的《敦煌古乐解译》。
2.3 研制乐器
(1)确定研制的乐器:敦煌壁画上的乐器,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既看不到它的立体形象,更听不到它的美妙声音。
这一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会是这“敦煌宝贝”失传。
我们可以从6000余件乐器图像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0多件确定为研制的乐器。
(2)制出草图,标明规格、尺寸。
(3)与制作师傅商定制作方案及所用材料,要求做到结构合理,选材得当,制作精良,发音良好。
(4)彩绘装饰,美化乐器。
(5)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演奏家进行试奏。
(6)请中国音乐研究所视听技术实验室专家进行测音。
(7)验收乐器、组织鉴定、演奏实践。
2.4 提炼舞姿
敦煌艺术的再生离不开对壁画和彩塑中舞姿的提炼加工。
许琪《试论敦煌壁画舞蹈的动律特点》探索了敦煌壁画中舞姿造型特点和动律特点。
她以为敦煌壁画舞姿以“S”型曲线为主。
敦煌壁画舞姿有一种不同一般的拧劲,勾脚,出跨,扭腰,头颈姿态特别的别致,手势的多变,构成了多样的曲线美,每个舞姿大都有一条或多条近似S曲线的线条组成。
高金荣先生从不同时代的壁画舞姿中,总结了他们共同风格:纤细、多样、具有佛教色彩的手姿;柔曼多弯多棱角的手臂;出跨冲身下沉的曲线肢体;赤足和
勾、翘、歪、开的脚形;别致的眼神;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使用。
无论是许琪还是高金荣先生,他们对敦煌舞姿的提炼与加工都为敦煌造型艺术的再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2.5 探究妆饰
研究者主要依靠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对敦煌服饰的种类、穿着、搭配、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美学价值进行探究,从而丰富服饰史、美术史的研究,同时为当代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3.敦煌造型艺术再生化的意义
艺术的再生源自于经典艺术品作为灵感之源启发新的艺术生成,或派生出新的艺术品种,产生新的艺术流派,或使这种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价值增值。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开始,敦煌被纳入商业化旅游区管理,莫高窟卖门票开放参观,不过当时知晓者和参观者并不多。
只有当1979年底以敦煌文化和莫高窟壁画舞乐艺术为题材的舞剧《丝路花雨》在香港首次演出成功并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时,敦煌艺术才开始家喻户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敦煌艺术再生是从甘肃省歌舞剧团排演《丝路花雨》开始的。
全球化在带来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审美的趋同化,这种趋同化趋势以逐渐消除民族差异性为特征。
敦煌艺术作为特定地域中民族审美文化的结晶,在1600多年中历经数次再生后已成凝聚状态,但如果不能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全新的形式再生,而只是作为遗迹和古董残存,那么,它将在十分有限的价值空间中被文化趋同的浪潮淹没。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伴随敦煌学日益成为显学的现实,敦煌艺术再生问题迟早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艺术再生问题的理论认识,为国家的文化战略提供新的参照,而且还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有关敦煌艺术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的新思路、新点子,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4. 重构敦煌造型艺术
在今天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文化都受到趋同化的威胁,而敦煌艺术再生化升值原生和再生的艺术,因为再生的敦煌艺术可以使国内同胞和国际友人知得多些、懂得多些,自然也就有兴趣些。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共同努力,发扬敦煌精神,把“敦煌金饭碗”一代代地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社,1998.
[3]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4]高金荣. 敦煌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席臻贯. 敦煌古乐解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5]樊锦诗. 中国敦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7]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胡同庆.初探敦煌壁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J].敦煌研究,2001(2).
[9]庄壮.关于组建“敦煌壁画乐器演奏团”[J].2013(5).
[10]袁梦雅.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装饰探究—以61窟于阗天公主为例[J].东华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