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一节审美现象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我们能够获得审美经验的途径有:1、自然2、社会生活(即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3、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产生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明确“关系在先”的原则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主客体的构成层次: 形式层、意蕴层、存在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举例说明中西古代的审美观点。
不同时代之所以有不同风格、不同感知的形式的艺术,由于不同时代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又是跟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性通过艺术形式层诉诸感知,构造着某一时代社会的心理本体,同时反过来说,这一时代社会的心理情感本体也就凝冻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感知层中,又不断流传下来,不断影响着、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感知。
这就构成了艺术形式层的传统。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s: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美学。
美学的诞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
鲍姆伽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cs)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鲍姆伽登: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
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形而上学》等。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对象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美学的学科定位区别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哲学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分析、体验、感悟、追问、对话、解释、建构等。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
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其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不仅是作为学科的历史,更应是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的历史。
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按时间阶段来划分,可分为西方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划分方法: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本教材的划分方法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哥拉斯学派:此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
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企图在自然界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
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把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是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认为美就是和谐。
波里克勒特《论法规》: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美被规定为自然界所固有的规律性。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美是理念。
灵感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人,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著有两部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辞学》。
他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艺术是模仿。
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公元前65-前8年),代表作《论诗艺》。
“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
”朗吉弩斯(213-273年),代表作《论崇高》。
对美学的重要贡献: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
普洛丁(205-270年),代表作《论美》。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美和艺术统一在一个美学体系里的人。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但丁,行动的美学。
代表作《神曲》。
但丁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家和真正的美学家。
他的意义,是将中世纪神学美学变成艺术实践,创造出一种“诗即神学,神学即诗”的奇迹,明确宣布自己的作品“主题是人”,从而使美学从神那里回到人。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认识论认识论(epistemology)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
认识论美学的先驱笛卡尔(法国,1596-1650年),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儿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我思故我在” 出自《方法论》。
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英国经验主义培根: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体现着审美能力的本质特征。
夏夫兹博里:美是靠内在的眼睛来辨别的。
哈奇生:美感能力是天生的,叫“内在感官”。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美在心灵”博克: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大陆理性主义莱布尼茨:美是明晰的混乱的认识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鲍姆伽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狄德罗:美在关系德国古典美学康德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其中《判断力批判》和美学关系最大。
审美,即“鉴赏判断”。
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
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的批判:审美判断的分析论(包括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审美判断辩证论。
•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种主观的合目的形式。
既非概念,又无目的,还能普遍地和必然地使人愉快,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
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共通感:“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作为在审美判断中所设想的必然性只能被称之为示范性,即一切人对于一个被看作某种无法指明的普遍规则之实例的判断加以赞同的必然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理”,人性中共通的东西,即共通感。
▪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
结论: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一、审美判断只能是联系于主体的,是否审美判断,只看主体的态度是不是审美态度,和对象没有关系。
二、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
三、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四、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所以它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
五、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是期待。
黑格尔:1770-1831年。
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黑格尔从唯心观点出发,首先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整个真实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由对立而统一的结果。
绝对理念就是绝对精神或心灵,是最高的真实,是概念与存在的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的统一。
✧世界是绝对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黑格尔1817年开始讲授美学,并于1835—1838年出版《美学》一书。
但本书是黑格尔于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授课讲稿,其死后,由其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辑出版,故又称为《美学讲演录》。
✧该书是黑格尔后期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汇集和总结,它集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和德国古典美学之大成,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