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常用中药(1)
第三节常用中药(2)
第三节常用中药(3)
第三节常用中药(4)
第三节常用中药(5)
第三节常用中药(6)
第三节常用中药(7)
第三节常用中药(8)
第三节常用中药(9)
第三节常用中药(10)
第三节常用中药(11)
第三节常用中药(12)
八十一、知母 1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不除外皮者称“毛知母”,除去外皮者称“知母肉”。
主含多种甾体皂苷(知母皂苷);黄酮类(芒果苷),多糖。
性状
“毛知母”呈长条状,略扁。
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
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残存叶基,下面隆起略皱缩,有点状根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甘、略苦,嚼之带黏性。
八十二、山药 1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即为“毛山药”;或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成分:①黏液质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②甾醇类,胆甾醇、麦角甾醇等;
③含氮类成分。
性状
“毛山药”略呈圆柱形。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偶有浅棕色的外皮残留。
体重,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光山药”两端平齐,表面光滑,粉性足。
显微
粉末类白色。
①淀粉粒众多。
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③导管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及环纹导管。
④纤维少数。
理化
水煎液:①加氢氧化钠+稀硫酸铜→蓝紫色(蛋白质);②菲林试液→红色沉淀(还原糖);③茚三酮→紫色(氨基酸);④浓硝酸→鲜黄色(蛋白质)。
伪品
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干燥块根。
切断面类白色,粉性,靠外侧有一明显的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的形成层环纹,中央有一细小黄色木心及放射状的黄色小点。
味淡。
薯蓣科植物山薯的干燥根茎。
断面淡黄色,散有浅棕色点状物。
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干燥块根。
切面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或线纹,近皮部可见淡黄色的环纹。
略有香气,味甘甜。
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干燥根茎。
横切面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组成的环带。
八十三、射干 2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不规则的结节状。
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排列较密的横向环纹。
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
质硬,折断面黄色,颗粒性。
气微,味苦、微辛。
八十四、莪术 3
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后者称为“温莪术”。
主含挥发油,莪术醇、β-榄烯、莪术二酮为主要抗癌成分。
用于治疗早期宫颈癌。
性状: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
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残留的须根。
体重,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
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饮片散在“筋脉”小点。
八十五、姜黄 1
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福建等省。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蒸或煮至透心,
晒干,撞去须根。
成分:①姜黄素类化合物。
②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龙脑、樟脑、姜黄酮等。
性状
圆形姜黄:为主根茎。
呈卵圆形或纺锤形。
表面深黄色,有明显环节。
质坚重,不易折断,断面深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具蜡样光泽,内皮层环明显,维管束小点散在。
气香特异,味苦、辛。
长形姜黄:为侧生根茎,呈圆柱形而稍扁。
八十六、郁金 1
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
前两者分别称为“温郁金”和“黄丝郁金”。
其余按其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后,除杂,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主含:①姜黄素类化合物,如对肝细胞损害有抑制作用的成分为姜黄素等。
②含挥发油。
性状
温郁金: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
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纵皱纹。
质坚实,横断面光滑,灰棕色,角质样,可内皮层环纹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
黄丝郁金:纺锤形。
表面棕灰色或灰黄色。
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黄色。
气芳香,味辛辣。
桂郁金:长圆锥形或长圆形。
表面具有较粗糙网状皱纹。
气微,味微辛苦。
绿丝郁金:呈长椭圆形,较粗壮。
气微,味淡。
显微
横切面温郁金:①表皮细胞有时残存。
②根被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
③皮层宽约为根直径的1/2,油细胞难察见,内皮层明显。
④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间隔排列(辐射形)。
⑤髓部宽广。
理化
荧光:黄丝郁金在紫外光灯(254mn)下切面中心有亮黄色荧光,边缘呈蓝色或浅蓝色环。
显微化学:取郁金切片加乙醇及硫酸1d,含姜黄素细胞部分则呈明显紫色或紫红色。
八十七、天麻 1
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立冬后(冬麻)至次年清明前(春麻)采挖,除杂洗净,蒸透心,低温(低于60℃)干燥。
性状
长椭圆形,扁缩而稍弯曲。
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或为残留茎基,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
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外皮剥落或部分残存,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具环节,有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
质坚实,半透明,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
气特异,味甘、微辛。
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冬麻”,质佳;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者为“春麻”,质次。
显微
块茎横切面有残留的表皮组织,中柱内维管束外韧型,薄壁细胞中含有多糖类团块状物,遇碘液显暗棕色,有的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理化
化学定性:粉末水提液加碘液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伪品
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干燥根。
断面角质样,可见由小点断续排列成的多个同心环纹。
菊科植物大丽菊的干燥块根。
美人蕉科植物芭蕉芋的干燥块茎。
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味甜。
茄科植物马钤薯的干燥块茎。
八十八、白及 3
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性状:呈不规则扁球形,有2~3个爪状分枝。
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以茎痕为中心有同心环节和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白色,角质样。
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